极客公园微信号:geekpark 滴滴出行
2012 年,北京下大雪的冬天,由于可以帮人们用手机叫到出租车,滴滴火了。五年后的 2017 年,同样是冬天,这个已经成为中国最大出行服务的平台,却因为「打车难、打车更贵」的用户吐槽,再次刷屏了我们的朋友圈。 昨天,「致滴滴,一个让我出行更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一篇文章在朋友圈传播开,不少人在转发的同时表达了他们的抱怨。 在微博、知乎、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中,用户的吐槽分为三类: 1.用滴滴打车的等待时间比以前更长; 2.动态调价后,专车、快车的价格是以前的一倍甚至更多;在滴滴平台上呼叫出租车也需要加价; 3.不用滴滴之后,在马路上很难招到一辆正在营运的出租车。 人们习惯性地归因于平台:滴滴出行的产品设计和逻辑有问题、与 Uber 中国合并之后,滴滴着急盈利…… 滴滴官方并没有直接回复以上问题的原因,但通过产品经理的回应可以看出,原因并不是这么简单。 「打车难、打车贵」的三个原因 和任何经济现象一样, 「打车难、打车贵」反应的是供需双方供不应求的关系。简单而言,就是提供出行服务的车辆少了,打车的人多了,以及平台的分配机制发生了变化。 结合到实际情况,则主要是三个原因:春节期间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网约车新政出台之后,一些城市的外地司机减少;以及平台补贴减少、司乘端价格分离政策、派单机制等的影响。 滴滴出行的高级产品总监罗文在知乎上对第一个原因做了回应:在春运开始后,北京在线的司机数量一直在下降,相比于 1 月 10 日之前,整整下降了 25%,而订单的需求却在增加,呈现 30% 的涨幅。 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5—2016)》的数据,2015 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占到 37.9%。1 月 13 号的春运来临之际,返乡过年的外来人口增多,其中就包括滴滴平台上的快车/专车司机。 不仅仅是滴滴,外卖平台也同样出现了人员配送不足的问题。饿了么的一名配送人员就告诉极客公园:最近配送人员大部分都回家了,一些商户订单无人配送。减少的司机和增加的用户需求,导致滴滴平台上的打车困难。 仅仅从春运的角度,并不能解释长期的问题。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各地正式出台的网约车政策,增加了门槛限制,atv,导致司机流失。 在北京,要成为一个专车/快车司机,必须要拥有本地户籍、本市车辆号牌;通过网约车考试;车辆在轴距、排气量上满足要求等。上海政府同样对司机的户籍、汽车排气量和轴距做出了规定。 滴滴曾官方回应:在上海已激活的 41 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 1 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本地户籍。 虽然从 11 月 1 日开始,距离新政策正式实施还有 5 个月的过渡期,但司机们已经感受到了压力。一位外地的快车司机曾表示:「在机场、车站等地方,已经有执法人员对不满足要求的司机进行处罚。」政策影响下,不少司机选择离开或者转行,这同样导致了供给端的减少。 当供给双方发生变化时,平台的分配机制就显得重要。对于滴滴而言,保证有车可以调配比价格贵不贵的优先级更高,当供给量减少时,通过价格的因素,atv,筛选出最紧急的用户,让加价更高的人较快打到车,是平台调配资源的一种手段。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滴滴员工告诉极客公园,价格更贵部分原因还来自补贴减少给用户感知带来的变化。最开始滴滴会有大量的快车打折券,从去年开始逐渐减少了快车补贴,抢红包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专车补贴。补贴减少让用户觉得更贵。 用户端和司机端显示的车费价格也有不同。滴滴平台在去年 8 月份将司机端和乘客端的价格独立显示,司机看到的将是扣除分成后的收入 。比如,在用户端显示 10 元的车费,在司机端可能只有 8 元。(滴滴曾表示,动态调价的收入,归司机所有。) 为什么「背锅」的总是滴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