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顾千镐 去年做了一年公关和营销咨询,大钱是没赚到,小钱还是多少有一些,于是打算把这些钱拿出来投家餐饮店。虽说以前整天在饿了么后台看餐厅数据,老婆家里还是做餐饮的,但真让我半投半管一家店么,多少还是有点懵逼。 想到这个,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大概几分钟后,我叫来了我的助理H。 “H啊,那啥,你明天去海底捞上班吧!” “啊?” “我要投家餐饮店,你去海底捞待几周,看看他们的一线的管理是怎么做的,我要学习学习。就这样吧,你现在可以去投简历了!” “......好吧,我去了......” “对了,反正去都去了,回来把你看到的东西都写成一篇稿子吧。” 几周后,被剃了平头的H回到了办公室,并给了我下面这篇稿子。这篇关于海底捞的内容未必是最深度的一篇,但在这篇故事里,你可以看到一些发生在海底捞每个普通人身上的故事,或许这其中就藏着海底捞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当所谓的互联网餐饮崛起后,餐饮业对于营销、定价、品牌包装的关注度大幅上升,好像这才是餐饮的实质。虽然时代喧嚣,似乎海底捞依然如故。既没有雕爷牛腩那样抓眼球的营销,也没有沙县小吃类廉价快速铺开的价格噱头,但却依然能让人一年四季为吃顿火锅排队。 海底捞由一线基层员工提供的服务具备着哪种魔性或者说促使他们提供这种服务的动力是什么,我们试着去还原这背后的每一处细节。 面试 12月中旬,上海普陀区靠近中环外的一座三层办公楼,门头上的“海底捞员工培训基地”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一些背着行李的外地来沪者在这里进进出出,海底捞上海人事部便是在此地。几位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来面试的几位求职者被安排在靠近马路的一间办公室里, 面对求职者的一些疑问一位张姓的人事部主管都一一的耐心解答。 他们最关心的是薪酬问题,一位年纪稍长的大哥有些焦急的问:在你们海底捞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啊!旁边的正在讨论其他事情的声音顿时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的聚焦在工作人员的脸上, 他稍稍调整了下坐姿,看起来像是和善的考官思考着如何回答一个严肃的问题,“保底3000,根据表现多劳多得”,话音刚落,又是一阵窸窸窣窣的议论。“这工资在上海有些低吧”、“才3000啊”、“不是听说海底捞的工资要多一些吗”…… 一脸狐疑的表情,有人打起了退堂鼓,犹豫起来。“这只是包吃包住外的保底工资而已,当然在海底捞几乎每个人拿到的都不只有3000,我们这边是计件工资,实际到手的肯定高于同行。”张主管接着说道,“海底捞是一个公平的平台,不论学历户籍,只要你肯干,工资肯定会高”。一番解释后,大家开始着急的问起了什么时候可以入职。按照海底捞的惯例新员工需要在人事部培训三天,二次入职者在间隔两个月后同样需要在此培训,和新员工站在同一起点。 仔细打量了这些求职者,他们大多衣着朴素,目光深邃,说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在和面试官简单的交谈中,甚至还有些生涩。一位做了30多个小时火车刚下车便直奔人事部而来的大连小伙,他之前在网上看到招聘信息,便孤身一人南下千里。 他并非孤例,像他这种怀揣着梦想,渴望在大都市扎根的年轻人每年都在大批的涌入。他们大多没有很高的学历,或者傍身的一技之长,在现实的夹缝中过得艰难,稍微有些门槛工作都会被拒之门外。但是在海底捞这像是一种偏见,宽入宽出是这里的标准,面试官很和蔼如这家公司一样愿意去接纳每一个初来乍到或者是落魄的失意者,取得餐饮类健康证应该是唯一的条件,这并不算苛刻。来面试的基本都留下来了。接下来等着他们的是为期三天的培训,缴纳90元的食宿费后,相当于表达出一份意向,在后来三天里他们仍然有选择。 培训 一位中年男子在三楼的培训室饶有兴致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来海底捞的九年了,他从从一个打架生事的顽皮少年成为一名人事部的培训师,经历了娶妻生子、在家乡小城买房落户这些关键的人生时刻,现在他从容的站在一群人前为他们“拨云见日。” 海底捞的员工主要来自于落后的云贵川桂和东北等不发达地区或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鲜有江浙人,阶层的割裂和城市的繁华拉大的心理落差在不常为外人道的表象下隐隐作痛。培训师自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叫戢满昌,比在座的大多数都年长,大家可以叫我昌哥,和你们一样我也是农村的,刚来上海时很兴奋又很迷茫,9年了在海底捞有很多人来来走走,但是能留下来的都还混的不错,最不济的如我也已经摆脱了那种奔波劳累的日子,在海底捞的大舞台上,不会去辜负任何一个付出劳动的人……”说完,他会心一笑,目光扫过培训的学员,他们正听的入神,好像自己就是这个靠踏实劳动站在这里的讲师一样,在结出果实后,耕地浇水都是值得的,而这颗希望的种子便是在这个时候种下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