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从亚马逊、谷歌乃至阿里云的视角来看,IDC机房的托管本质上还是硬件厂商的生意,而云计算则是一场围绕“计算”的竞争。这些巨头的优势在于,平台式的商业模式注定要“以量取胜”,先期积累足够的数据中心节点,然后以生态的形式聚集足够的合作伙伴。比如说亚马逊将合作伙伴的技术解决方案托管在AWS平台上,微软基于Azure云平台提供计算、数据、应用、网络等服务。即便公有云市场涌入了越来越多的入局者,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成长为在规模和服务能力上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 再从新进入者都视角来看,成功的创业者大多抓住了某个时间窗口,比如早先进入市场、赶上了直播云的崛起、提供更方便的服务,如此种种。而一些互联网巨头的心态似乎更值得揣摩,十几年的互联网研发、管理等经验,在产品架构、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再加上自身的品牌背书,以云服务的形式将技术对外开放,不失为一种入侵之路。而当客户规模逐渐壮大的时候,直接推着这类玩家进入公有云市场,比如从场景化云服务到三大解决方案的网易云。 犹记得网易杭州研究院执行院长汪源的一个比喻,对于云计算的理解就像是盲人摸象,有人摸到了大象的肚子,也有人摸到了灵巧的鼻子。不同的视角决定了不同的竞争形态,或许云服务的未来必将有一场淘汰赛,可就现阶段来说,距离云计算的饱和仍有很大的空间。 第三个问题,公有云的捷径或蓝海在哪? 思科的退场为公有云的淘汰赛敲响了丧钟?或许不少人不赞同这一说法。可公有云市场一轮又一轮的降价潮,也传递出了公有云将结束野蛮生长的信号。这也就意味着对于2017年的新进入者或者突围者需要找到新的“捷径”或蓝海。 而从2016年公有云市场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为公有云市场的竞争格局定了调。 比如,打着“安全”旗号来消除客户心中的芥蒂。 不久前,媒体报道了美国金融业监管局((简称FINRA))利用AWS云实现每日750亿笔交易分析的消息。一直对安全极度敏感的金融行业似乎已经开始拥抱公有云,而FINRA的执行副总裁Randich直言云环境下的网络安全水平要优于内部环境。与之同时,国内的阿里、腾讯等也开始加码金融云,虽然为了拉拢金融客户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混合云的思路,但已经有金融客户选择完全把数据存储在公有云上。这大概是一个趋势,同时也意味着一些看起来很难被解决的痛点,正在打破客户的心理门槛,对于新入局者来说也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再比如,押宝新技术曲线进入公有云市场。 不得不承认,新技术在市场开拓方面似乎有着一种无可替代的魔力,诸如Velostrata、Weaveworks、H20.ai等云领域的创业者凭借某项技术突破赢得了谷歌等巨头的青睐,当然也有不少企业选择押宝新技术来进军云市场。以Docker为例,AWS、Azure等先后支持了Docker容器,谷歌则打造了容器集群管理工具kubernetes,网易云也凭借网易蜂巢这一基于Dcoker容器的云平台进入云计算基础服务。从容器云到数据库、缓存等平台服务到DdoS防御、CDN等网络服务,再到性能监控、日志等运维工具,网易蜂巢与众不同的产品之路不失为切入公有云市场的有效方式。 2017年初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迹象,人工智能几乎成为所有云计算厂商乐于输出的名词,针对垂直市场推出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几乎成为共识,或许在未来的一年内还将有更多的典型现象,公有云市场早已不再是比拼技术能力的单维竞争。 结语 思科的离场是个别现象,也是公有云市场竞争的隐象。以传统的思维去观察云计算,必然会得到一个相对狭隘的结论,以初生牛犊般的勇气审视云市场,独辟蹊径的进入方式往往是最正确的选择。总之,2017年离场的绝不止思科一家,是淘汰赛还是接力赛,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微信公众号:spnews ,atv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