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造的虚拟偶像,其优势在于既能做到物质现实的真实还原,又能消除真人偶像的劣势,那个令偶像 “永不劣化” 的愿望似乎实现了。创造偶像的过程不断简化,由真人变成 3D 影像,再变成二维立绘,进一步设想,偶像能否脱离人形,化身抽象符号,无限接近于 “偶像” 的初始定义? 对于未来偶像的终极形象是什么样子,科幻影视作品曾一度做出构建的尝试——《黑镜》S2E3 的政治领袖——蓝熊,以及《妄想代理人》里的国民玩偶——麻露美。这两个造型奇异的卡通玩偶在片中几乎成为精神领袖般的存在,令大众趋之若鹜、奉上神坛。但你却很难称之为偶像,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离 “人性” 和“人形”相去甚远。 另一个例子是基于人声合成软件 Vocaloid 的初音未来,其歌曲完全决定于每一个个体创作者。对音频软件的 “调教” 过程虽然有种类似于 “造星” 的参与感——你尽情插入颤音、停顿、喘息等参数,使之更加接近人声,但初音未来的人格是什么样的?除了一身银色制服和绿色双马尾,你难以捕捉她身上任何一丝 “人” 的气息。
就像 Google Chrome 广告对她的定义:“初音未来,虚拟歌手。创作者,每个人。”正是因为她身上展现出的 “人格” 太多,初音很难作为一个具象化的偶像存在,换言之,粉丝没法在初音身上看到“人性”。 未来技术也许最多给予偶像一种全新的呈现形式,但不会改变其本质。古希腊学者色诺芬尼也曾在千年前做出预言:人心目中的神,一定有着人的外形,人崇拜的东西、接受的观点、体验的情绪,需要人格化的载体传达。这便是 “偶像” 最初的定义。 虚拟技术提供浸入式体验,完全取代现实的那天,很可能,我们依旧在数据洪流中创造着人类心中的完美形象,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参与感、仪式感和内啡肽奖励。未来的虚拟偶像可能会产生精细的定制流程——考虑所有真人偶像所具备的所有魅力点,比如背景设定、外形设定、性格缺陷,根据大数据为现在的受众量身定制。 但是人的魅力不会被磨灭。人的缺陷制造惊喜,人的实体制造亲切感,人的性格源自共有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只有这些才会引发你的共鸣,让你觉得亲近。 假如有一天,科技造出的偶像化身为超越人类理解范畴的未知符号,比如,一块边长 1:4:9 的黑色方碑,一个四维空间的完美女友,那一定是我们自己的审美首先发生了异化。 除非你一定要坚持,你的梦中偶像就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爱范儿| 原文链接· ·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