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行星资源公司和深空工业公司正在设法解决的就是为航天员提供水资源的补给。要知道从地球送水到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的费用高达$10,000/升。而一旦近地小行星的水资源得以开发成功,太空中的饮用水问题就会被解决,甚至从水中分解出的氢也可以被当作燃料使用。 逐渐地,一个围绕着空间站和小行星供应基地之间的经济循环就可能被建立起来,人类的太空经济时代的曙光也才会更加清晰。 另一种有效的替代方式就是在小行星群中选择一颗体积较大的作为中转基地,毫无疑问谷神星是最为合适的选择,作为小行星带中NO.1,它内部含有丰富的水资源,无论是将矿产运往火星还是地球都是非常合适的转运站。 而最为有效且收益最大的方法就是使用诸如3D打印之类的先进技术直接在太空完成材料加工和产品生产。这样一来,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就都可以在太空完成制造,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省去了不少的麻烦。 由于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真正进行过小行星采矿的行动,所以未来矿场的样子也只能依靠我们的想象: ● 一切机器设备都是太阳能供电,无需进行额外的燃料补给; ● 机器必须满足轻量化的标准,方便运输; ● 尽量减少人员的配置,实现最大程度的自动化,减少人员补给的运输; ● 开采形式与地球相近,剥离表层物质,深挖矿井,找到相应的矿层; ● 为防止矿石飞溅,矿场必须设置一个遮挡物; ● 矿物运输船的动力必须是以氢为主,这样燃料易于从水中获取; ● 开采设备可以重复使用,可以进行星际运输。 总之,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太空中的采矿活动能否成为一种常态,其考验的不仅仅是经营者的勇气和决心,也在于从市场到技术的整体考量。 在这个全球航天发展如火如荼的大时代,众多细分领域都涌现出了佼佼者,我们盼望人类探索的步伐永不停止的同时,也希望在这其中看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身影。 欢迎关注DT君的科幻电影公众号: ,j2直播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