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本质上,我们同百度是没有什么直接的仇恨的,我们只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流量导致了“社会舆论”层级的“公愤”。 用户评估的鸿沟中,无法跨越百度的产品是善是恶的讨论,造成我们对百度的心理印象和概念模型的失衡。 百度的下半场注定颠簸,AI或许是个赌注。不过百度只有彻底的拨乱反正,j2直播,除旧布新,或许才有机会完成自身的救赎。 四 阿里的食堂我没去过,所以在此不做任何不切实的讨论,不过阿里肯定也有自己的焦虑,无论是用户行为上的还是评估上的。 回归到“下半场”本身,“上半场”我们所追求的是资本富集型的发展,而与之相区别,我们把追求用户和体验富集型的发展称为“下半场”。 资本不再相信情怀的眼泪,人们也不再相信没有内涵的产品故事本身。 用户比“上半场”更加执着于跨过行为的鸿沟——控制产品,而非被产品控制。 互联网公司在“下半场”则更致力于平衡评估的鸿沟——自己产品所带来的使用结果,及这个结果对用户的影响和下次的体验。 因此,这带来了三个问题: 1.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概念模型 2.用户提供的概念模型 3.互联网公司提供的系统映像和用户所理解的系统映像 就像我们知道水杯是用来喝水一样,这是我们从经验得出的概念模型。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概念模型是更为复杂的,包含他们以为的用户的需求和他们以为用户如何使用的心理模式。 比如,做地图的产品中添加了很多团购、打车之类的服务,这是互联网公司所理解的产品运作的概念模型。 但实际上,用户觉得地图产品就该做好地图,这是他们的概念模型。 另外,就细节而言,我们对所得到的信息组合概念性地理解为一种系统映像。 比如,产品开发者觉得在一款产品中把“用户反馈”放在三级页面,原因是他们觉得这很影响用户体验,用户不喜欢反馈,这是他们对用户理解基础上的系统映像。 但用户有着自己的系统映像,比如他们一个产品的“反馈”很重要,我使用你的产品就是想吐槽,但找不到吐槽的路口。 这就造成概念模型和系统映像的失衡。 用户无法跨越执行的鸿沟——通过确认需求,计划使用某个产品,再到具体使用,用户永远无法控制产品而产生浓重的挫败感。 互联网公司也无法弥补评估的鸿沟——以自己的期望影响用户的感知,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诠释对产品的意义。 所以,“下半场”中无论是想要做硬件的腾讯,还是口碑下滑的百度,亦或是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需要更加偏向一个良好的概念模型打造, 通过数据能力和市场能力将用户的需求、能力和行为方式先行分析,然后用设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能力和行为方式,这也是产品易于理解、令人愉悦,且能帮助用户和企业跨过鸿沟的关键。 这需要互联网公司在设计产品时更为注重两个原则: 1.可视性:所设计的产品能不能让用户明白怎样操作是合理的,在什么位置及如何操作。 2.易通性:所有设计的意图是什么,产品的预设用途是什么,所有不同的控制和装置起到什么作用。 毕竟,让用户更好地理解产品的使用了解产品的意图并控制产品,本身就指引着他们对产品做出好的评估。 五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的认知和情感分为三个层次: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而前两者几乎都是潜意识的,只有反思是脱离潜意识之外更高层次的认知。 而高层次的行为会触发低层次的情绪,低层次的情绪也引发更深层次的反思。 互联网公司食堂里的交流就是“反思”的层面,或许,这些星星之火,这些只言片语,就是如何触发“下半场”用户情绪的关键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