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此对应的是多平台的崛起,除了微信之外,最近一年众多自媒体平台崛起,今日头条、搜狐公众平台、企鹅媒体平台、网易号、UC号、一点资讯,不管是四大门户还是新生资讯阅读应用,都在押注自媒体,这是内容创业前所未有的好时代。 所以我说,内容创业正在进入下半场。 下半场的变革,首先来自用户 这是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上来说,内容创业的下半场又有哪些具体的变化? 首先是用户层面。 前些天我跟来我们部门应聘的同学聊到新媒体的问题,我问他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他从媒介、渠道、时效性、文章形态等各个方面说了很多,也都有道理,但是我还是没有让他通过,因为没说到我心里的那个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依我看,核心的一条就是用户思维,新媒体的内容创作和做产品一样,最关键的是用户思维。 传统媒体时代,读者是相对被动的,内容有限、渠道有限,所以你生产什么我看什么,而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内容的生产主要围绕用户,用户喜欢看什么我生产什么,用户喜欢什么写作方式我怎么写,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人格化的、个性化的自媒体,一篇篇生动的文章。 我们应该生产什么样的内容?简单的四个字总结就是人民群众“新闻乐见”。所以做内容,首先要考虑用户的变化,最近这一年,用户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最显著的一点:伴随着信息的多元化,内容消费正在向“非需”转变。具体表现为:重大新闻报道、任务特写、深度调查、专业研究等严肃内容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占比正在下降,大概20%左右;更多的碎片化时间被轻松随性的、个性化的“非需”的偶遇式的内容所占据。 接下来是内容创作层面。 内容形式上,视频、图片、音频的的比重正在逐渐超越文字;叙事方式上,人格化的灵活多样的写作形态碾压了了传统媒体的写作方式,比如我喜欢的一个企业账号“支付宝”,运营人简直把这个账号当成了自己的QQ空间,卖萌撒娇,简单粗暴,但是篇篇十万+,我也是他的粉丝之一。在传播渠道上,社交网络正在逐步成为内容生产、阅读的核心战场。 最后是盈利模式的多样化。 在以前,自媒体怎么赢利?主要无非两个,广告和软文。但是在现阶段,越来越多样化的赢利模式开始出现,举几个例子,比如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最近的新闻是负面的,撤资Papi酱,但是可能很少有人关注他为什么要撤资Papi酱,因为他们公司正在全心投入做一件新的事情——内容付费。他们新开发的APP叫得到,提供干货图书+知识音频,但是都是收费的。特别是他的专栏订阅,邀请各领域的大人来得到开专栏,然后收费,有点像收费版的微信公众号,一个专栏多少钱呢?199元一年。目前一共15个专栏,我大概看了下,每个专栏平均订阅量大概在3万左右,最高的接近十万。简单算一下,光着15个专栏,一次性收费1个亿。比如专栏之一的刘润商学院,上线2个月,订阅人数超过4万;而全国的线下商学院总的规模加起来也没有他大。可以说罗胖做的这个新产品,不仅赚钱,还真正颠覆着培训、在线教育行业。 除了知识售卖,很多自媒体在做社群收费,在做电商,都不乏成功的例子。如果还是仅仅依赖广告,或者平台方一点微薄的补贴生存的自媒体不妨大胆的去试一试更多的盈利的方法。 内容创业的出路:打造IP,争夺流量分配权 基本了解了内容创业下半场的一些变化之后,就到了我们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我们自媒体人该怎么做,我们搜狐作为平台方又会做些什么。 对于自媒体来说,野蛮生长的时期已经过去了,马上就会进入筛选期和淘汰期,肯定会有不少自媒体在这个阶段被淘汰出局,或者苟延残喘,那么哪些自媒体能够继续留在牌桌上,甚至变大变强? 只有一个办法——打造IP。 在说IP之前,我想先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流量分配权的问题。 不管是互联网也好,媒体也好,自媒体也好,其实本质上来说,都是在做流量生意,谁有流量谁牛逼,中国互联网的格局的演变其实也就是流量分配权变化的过程。 在互联网到来之前,我们内容生产者的作品想要被广大读者看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能投稿给报刊、杂志,能不能变成铅字,主动权在编辑手里。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