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间,单车火了,作为一个自行车大国,在连续多年自行车保有量下降后,最终让自行车火爆的不是自行车硬件厂商或创业公司,也不是骑行社区,而是单车共享的创业模式,这其实有些值得玩味。 目前ofo、mobike基本上已经成了单车的代名词,同时还会不断有新的资本和创业团队加入进来,ofo投资人说90天内结束战斗,一统江山,争议一时喧嚣尘上,但最终共享单车会走向何方? 共享单车成了全球性热门领域 据腾讯科技数据,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预测到2020年,全球共享单车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市场规模将达到58亿美元。单车被称为是出行领域最后的一块大蛋糕,毫无疑问,ofo和mobike已经成为领导行业的两端。从8月份到现在,仅仅4个月的事件,摩拜和ofo连续获得多轮融资。ofo仅在今年就获得了五轮融资,仅仅是C轮融资就超过了1.3亿美金。根据ofo公开信息,目前已拥有超过300万的城市和高校用户,连接单车数量达16万,总订单量达4000多万。 摩拜在在今年9月 也完成了上亿美元的融资。除此之外,优拜单车也公布了A 轮融资1.5 亿元。野兽骑行、骑呗单车,Hellobike 等在相继宣布融资信息并进入共享单车。共享单车逆势成为了这个资本寒冬期最热的投资领域。 在海外,共享单车同样是一片火爆。Next bike在全球80多个城市都有网点,在欧洲有超过20000个单车泊位。以花旗集团(Citigroup)命名的Citi Bike,是美国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除了花旗在五年支付4100万美元,万事达赞助了650万美元之外。Citi Bike获得了美国最热门的健身房Equinox和其母公司Related Companies等投资,公司名字更新为Motivate。 相比于美国的Citi Bike而言,德国的Call a Bike的规模就要小一些。经德国铁路数据统计,已有超过45万人次登记使用租车服务,超过250万次使用,每年40%的速度增长。在英国, Santander Cycles租赁单车的模式覆盖了570个街区。使用人数从07年的几千人增加到现如今的220万使用人次。 共享单车到底在竞争什么? 在共享单车的市场里,目前已经诞生了包括小黄车、小橙车、小蓝车、小绿车等在内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单车品牌和类型,可以预期的是,还会有更多创业公司和资本进入,atv,尽管现在看来后来者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但是前赴后继的扎堆和凑热闹是国内创业者和投资人们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正如梅花天使创始合伙人吴世春所说,“想进入这个共享单车市场的财务和战略投资人非常多,目的各不同,有为自己产品提供协同效应的,有低价获取用户数据的,有希望获得高频用户入口的,为财务创新提供工具和场景的,为基金刷pr存在感的……不一而足,估计唯一大家都不提的是如何赚钱。” 同样是出行领域,共享单车和之前火爆的专车在很多方面都有高度的相似性: 第一同样是关注城市的出行,不过单车的活动半径和场景相对简单,一般聚焦在类似与地铁口与小区或办公室之间的短距离出行。但由于价格低,便捷,可能覆盖的人群更加广泛。 第二同时共享单车具有天然的移动支付场景,后期发展必将会是移动支付的重要场景之一,即成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 第三短距离出行由于使用频率更高,门槛更低,在拥有大量的用户时,他们也有可能推出其它共享服务,进而进入全领域的出行服务。? 在使用和发展上,共享单车与专车有相似之处,只有足够多的车辆,覆盖到足够多的网点,用户随时随地可以用车,才能形成自己的网络与入口优势。ofo 和摩拜凭借着单车数量、用户数、订单量已经成为了共享单车圈的两大巨头,但这两新生巨头却也有差异性。 现在还属于早期的单车市场,所有共享单车创业公司,在面临市场竞争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自己投车,通过覆盖足够多的城市和网点,抢占市场,形成自己的门槛。但在早期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时,如果是靠着自己投车这笔费用将是一笔天文数字,投入与扩张就像是剪刀差一样左右互搏。在初期,摩拜单车一辆单车的费用高达6000元,尽管逐步降低,但仍达到3000元左右。而ofo一辆车的成本在300元左右。 一般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整合线下的暂时闲置的物品、劳动力等资源。从而让所有者获得一定报酬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如果仅仅是依靠自己生产,投放,最终的模式还是摆脱不了B2C的单车租赁模式。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单车共享。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