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 文|四月 导语:上周五早晨,雾霾还笼罩着京城,智东西去到离市区30里之外的亦庄拜访一支神秘的无人机团队。“双十一”网购高潮逼近,这支团队进入到最后的备战状态,加紧推进各自手头工作。玻璃墙上的军令状,清晰地标明了要在近期完成的具体指标。 才走到朝林广场楼下,就看到了前方的无人机身影。两款大型无人机正在装车,轴距在1.5m左右,机身上的京东狗Logo可见,以及未装盖的碳纤维骨架和电子线路。无人机旁边站着六七位工作人员,正准备外出进行试飞。隆冬将至,“为了收集物流无人机的测试数据,他们套件军大衣就得在外边守一天”,京东无人机部门负责人刘艳光有些心疼地说道。 物流无人机,指利用无线通信手段和程序控制装置操控飞行器在低空运载包裹,代替人工自动送达目的地。 这事并不新鲜,早在2013年底,电商巨头亚马逊就公开了“Prime Air”无人机送货计划;2015年初,中国速递业老大顺丰与极飞合作在珠三角地区推行无人机快递业务……不过据智东西了解,这些项目中鲜有切实落地的,或受到空域管制的限制,或雨点大雷声小没有下文。可见,要实现科幻电影中“无人机送货”的美好幻想,并非易事。 那么,京东今年大力推行的物流无人机项目又是否靠谱? 为了一探究竟,上周五智东西来到京东无人机办公室,与其物流无人机项目负责人、京东物流实验室副院长刘艳光对话。我们就京东物流无人机项目的技术方案与运营模式进行了重点探讨,项目与团队的发展历程也得以逐步展现。 与亚马逊to C端的无人机送货上门模式不同,京东针对偏远、交通不便地区的配送服务。无人机从乡镇配送站到各村合作推广点,以期取代中间的货运阶段。这种 “B to 小B”式的无人机物流方案属于创新式的案例,由内部应用需求推动,目的性和使用场景十分明确,其运营模式和实战经验值得同行思考和学习。 一、历经11个月 从3人到50人 京东物流无人机项目于去年底立项,与京东无人仓、无人车同属内部有名的“三无项目”,作为京东在推进自动化与智慧化物流的重要布局,在集团内部受到高度重视。 在项目初期,据刘艳光介绍,“物流无人机还是概念阶段”,整个团队包括她只有三人。“在最初的两个月里,我们针对项目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在不断招聘”,刘艳光表示。通过公司外部招聘、内部引进等方式,现在团队规模已经扩充至50人左右。由于物流无人机偏向技术密集型项目,团队的配置也十分豪华,据刘艳光介绍,“团队中六成以上的成员都拥有博士学位”。 其中原京东员工约占30%,此外她还表示,特意邀请了一批“行业内的领先大牛”。可以猜测,团队中或许就有来自竞争对手,亚马逊“Prime Air”无人机项目的研发人员。但团队具体背景,刘艳光并未透露。 “虽然我们是今年才组建的团队,但内部之间已经形成很强的凝聚力”。谈及墙上奖惩严明的“军令状”,刘艳光向我们讲述了一段背后小故事。“前段时间,我病倒了一回,再回到公司就看到他们自发写下的目标和决心”。谈及此,刘艳光十分感动,眼中似乎泛出了泪光。原来这并不是内部强制的目标计划,而是团队自发地承担工作、分担压力。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刘艳光对于团队的爱护之情。 作为50来号人的总指挥,刘艳光并未怯场。今年已经是她在京东第八个年头,此前她曾在曾负责京东多个创新项目,任职管理层,属于京东的老批员工。在大公司内部组件新的项目组,刘艳光深知其难度,“创新项目的落地和团队搭建本身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 从团队状态和项目进度来看,京东物流无人机项目更是像是刘艳光带领团队的一次内部创业。据她表示,团队现已获得专利成果70余项,涵盖外观设计、创新发明等成果。自今年六月份的首次试飞亮相,力图采用无人机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用户体验。五个月后,团队还将迎来一次更大规模的考验。 二、难觅成熟方案 依靠自主研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