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底,中移动已建成4G基站110万个、覆盖人口逾12亿;基本实现了乡镇“连续覆盖”;高铁、地铁、旅游景区“全覆盖”;城市的平均下载速率超过37Mbps,显著改善了用户体验。 用户、品牌及运营经验的累积,加上万亿级的投入,使中移动在营收、净利润、用户数等方面遥遥领先于其它电信运营商。 2016年前三个季度,中移动营收达5427亿,相当于两个中国电信、三个中国联通,市场份额达55%,而881亿元的净利更是占到全行业的82.2%。 但用巨额投资追逐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的风险在于,如果网络升级的增收效果无法抵消财务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提的上涨,资本性投入的边际收益将会下降。 “封面故事”没讲好 坐拥数亿用户、拥有全世界最牛X的“大网”、账上趴着几千亿……“不能只做管道”一直是中移动的“心魔”。#移动运营商都是这么想的# 早在2G时代,中移动们就开始深挖流量价值。 2003年“彩铃”、“炫铃”火爆一时,让它们尝到一些甜头;2006年,中移动打造音乐基地,两年后的2008年营收超过40亿元;2010年,流量经营成为中移动的 “封面故事”,无线音乐、手机报、飞信、手机视频等被作为亮点呈现给投资者。
中移动对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早已先知先觉,并且拥有任何中国互联网公司无法企及的优势,然而却始终无法讲好“流量经营”的故事。 回望2010年,中移动在流量经营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手机报注册用户7279万( 收入近20亿);飞信活跃用户7842万( 收入6.4亿);校讯通用户4400万,银信通用户1500万……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智能手机时代,中移动在2010年就推出了应用商店,上线当年就有了3500万注册用户,累计下载1.1亿次;次年注册用户、累计应用下载数分别为1.58亿和6.3亿。 2011年,直播,中移动一口气建立了十个基地:上海手机视频基地、四川无线音乐基地、浙江杭州阅读基地、辽宁手机位置基地、江苏手机游戏基地、福建手机动漫基地、湖南电子商务基地和广东广州南方基地、重庆的物联网基地、安徽的浏览器基地。 2011年财报,中移动“空前绝后”地披露了几项“拿得出手”的增值服务收入:无线音乐221亿元、手机邮箱15亿元、手机阅读6.3亿元、手机视频5.7亿元。 但此后就没了这种“兴致”。 基地模式本质上是为“十佳省级公司”划拨“试验田”。资源分散、市场响应缓慢,大家各种各的“自留地”并争取向总部多讨要一些“种子”、“化肥”。到2014年,基地模式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种种弊端已经显露无遗。 中移动也算敏捷,将音乐、阅读、动漫、游戏、视频五大基地整合为一家“新媒体”公司、取名“咪咕文化”。 但成立于2014年11月18日的“咪咕”并没有“发起来”。在2015年报中,中移动含糊不清地说应用及信息服务收入“比上年略有下降”。 但实际上,2015年此项营收的同比降幅达17.7%。 2010-2015年间,用户总数从5.84亿增到8.26亿,给补贴、送流量,应用及信息服务营收却徘徊不前。 中移动的封面故事没讲好,在2015年报中开了张“支票”:公司在机制体制、动作模式方面将断续创新探索,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卖手机赔本赚吆喝 2012年起,中移动开始大力推进终端销售,重点是TD智能手机,希望像苹果那样立于“食物链”顶端。 但自2012年开始披露, 中移动产品销售收入始终低于产品成本。 2012年,“产品销售收入及其他”项下收入为214.22亿元,而所售产品的成本414.48亿元,相差200亿元; 2013年,产品销售收入及成本分别为393.66亿元和613.63亿元,“窟窿”增至220亿元; 2015年,4G手机( 即TD-LTE手机)占比大幅提高,销售收入与成本的差距才收窄至51亿。 四年半的手机销售累计赔掉600多亿,但这只是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差额,假如对各种成本、费用进行摊提,该项业务对净利润的影响将会达一个天文数字。 只有中移动赔得起。
与“做管道的命运”抗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