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戴念祖(科学史家) 曾经缔造了“奇迹年”(1905)的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初和中国有一段因缘。他应日本改造社邀请赴日本讲学,来回两次途经上海,受到上海各界和大学生的热烈欢迎,瑞典驻上海总领事代表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通知爱因斯坦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对此作一简要介绍,以示我们对国际物理年的热诚之心。 1 第一次路过上海 爱因斯坦乘日本船“北野丸”于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时到达上海,在上海当时的汇山码头登陆.。到码头迎接爱因斯坦的,有德国和瑞典驻上海总领事、中国学者、日本改造社代表、犹太人,还有一批中外新闻记者等。进入市区后,有关团体在上海“一品香”餐厅设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继至上海“小世界”听昆曲,以后又游赏了城隍庙、豫园和主要街道。据说,当爱因斯坦走进上海南京路时,上海青年学生高兴得用双手把他抬起来了。下午6时,中国文化教育界在画家、书法家王震( 字一亭,1866-1938)家里设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参加这次宴会的有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哈尔(Herr Thiet)、同济大学校长德国人斐司德(M. O. Pflster)夫妇,日本改造社代表稻垣夫妇,大阪每日新闻社村田。我国出席这次宴会的除王震外,还有大公报经理曹谷冰、总编张季鸾,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曾经在北京大学当过教授的张君劢、浙江法政学校教务长应时夫妇及其女儿应慧德等人。 在王震家宴席之前,爱因斯坦夫妇欣赏了王震家摆设的金石书法、古物艺术品。席间,于右任致辞。他说:“我代表中国青年,略述钦仰之意,博士实为现代人类之夸耀,不仅在科学界有伟大之贡献与发明。中国青年崇仰学术,故极崇仰博士。今所抱歉者,时间匆促,不能多尽东道之谊,又不能闻博士伟论。惟愿博士在日本讲学既毕,重为我国青年赐晦。”爱因斯坦博士致答辞道:“今日得观中国名画,极为愉快。……推之中国青年,敢信将来对于科学界定有伟大贡献。……此次匆遽东行,异日归来,极愿为中国青年贡献所见。”宴会中,爱因斯坦对十一岁的女孩子应慧德赞赏备至。应慧德以流利的德、英、法三国语言和爱因斯坦夫妇交谈,并朗诵德国名人诗篇。宴席间,大家多次请爱因斯坦讲讲相对论,但他因“ 长途跋涉、绝未休息,不能作长篇演讲。”晚9时结束宴会. 爱因斯坦夫妇于次日(14日)凌晨仍乘原船往日本,于11月17日抵达神户。 图1.The China Press(大陆报)(1922年11月14日)关于爱因斯坦夫妇到沪有关报道( 其中标题之一为:Einstein Here, Pleased with Nobel Award; 在另一篇报道中还有爱因斯坦签名及其所写下的β因子) 据报刊报道,中国人看到的爱因斯坦是这样的形象:他“是一个相貌和蔼的绅士,看起来更像一位乡村牧师,而不像是发展了颠覆世界的理论而且从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手中得到诺贝尔奖的人。他穿着很普通的黑色衣服——一件礼服,带了一条黑白相间的领带,这和他的胡子很相配。他有着一头短而浓密的灰色头发,就像是一顶纸制的王冠,有的地方被压扁了。他还有一双棕色的炯炯有神的眼睛。他说起话来,声音温柔,根本没有经常能够在德语中听到的刺耳的音调。” 图2. 民国日报(1922年11月15日)载爱因斯坦到沪讯息 图3. 时事新报(1922年11 月15日)载爱因斯坦到沪讯息 据1922年11月14日和15日的The China Press(又称《大陆报》,创刊于1911年8月29日,也是当时中国专门对西方发行的惟一的英文报刊,图1)、《民国日报》(图2)、《时事新报》(图3)等报道,爱因斯坦还曾表示要去参观某烟草公司,但后来由于时间不足未成。爱因斯坦就他到上海的感想讲道:“余第一次至东方,极为欢喜,有许多惊异之闻见。此间理想之气候,澄清之空气,南方天空灿烂之星斗,皆使余之头脑得一难以消灭之印象。此种印象,余将永不忘之。”从这段话看来,爱因斯坦对于从香港到上海这段航程是极为愉快的。有人问他最近又有何新发现时,爱因斯坦答道:“ 以个人而论,与科学研究上并未能有所增益,惟闻有英国科学家若干人,在澳洲西海岸试验,已经有显著之成绩。惟其真价值如何,尚不能臆断。因其图片等需送往伦敦以极其精细极准确之仪器量之也。荷兰科学家之赴圣诞岛者,以天气严寒,未有确实之成绩。此行予虽亦在被邀之列,顾以家内工作甚忙,故不能不以最后谢绝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