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似对赌协议的保底协议下,片方便尽可能利用手段来保证票房,包括档期、明星,也包括买票房。电影的中心不再是内容,而是利润。业内投资人士表示,九月之所以会出现单日票房跌破3000 万的“极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资方要求电影一定要在一个能够确保票房的档期上映。但显然,这种调整未必有多大效果。 显然,另外一个原因便是资本的粗暴干预。不论是从电影最初的拍摄班底、演员阵容,还是剧本创作与拍摄等,跨界资本们或只图赚热钱,或非专业地“指手画脚”,从而影响影片最终内容的呈现质量。而像王健林式的全世界范围“买买买”模式也对电影的内容创作起到反面示范作用。 网络大电影对院线电影的空间挤压也是一部分原因。数据显示,今年9月的网络电影的总票房为379987万,环比增长26.67%,增速超过院线电影的票房。业内更有人士预测,明年网生视频内容观看总体量将超过院线电影。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增长与普及,使得网络电影也来分一杯羹。 理性的回归 不过,诚然,相比于2015的“过热”,2016在票补减少后的“软着陆”似乎更让人踏实,票房下滑也并非坏事。 就此而言,当前电影市场出现的所谓“动荡”恰好是最佳的休整期。增速放缓并非倒退,但国内电影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年代,而是一种被迫无奈的“理性”——因为观众骗不下去了,得玩点实的。 而在增长停滞的背后,必然会刺激电影市场总体发展方向上的变化。当资本不再迷信IP,观众不再唯“小鲜肉”择影,明星效应无法再“一手遮天”,甚至保底发行这一不利内容发展的资本运作也屡遭失败,一股正向的力量已在酝酿之中。 而且,从长远的电影产业曲线来看,中国电影离最高点还远着呢。由其在经过长时间的用户习惯培养,观众的鉴赏能力与内容需求都与日俱增,市场规律也表明这样的低迷不会持续太长。 当然,资本层面还是有较正面的例子。拿今年国庆档唯一一部破十亿票房的《湄公河行动》举例,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表示,电影在这个外界所谓“拐点”到来的时候,更是要发挥专业态度和企业家精神,作为连接资本和创作者的公司,不要干预导演的创作,一旦定了,就要全力以赴给足资源。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尊重电影创作和生产的基本规律,回归资本理性、以内容质量为主才是取胜之道。如果资本能在尊重电影人专业度基础上,使中国电影在类型多样化和精细化上有效拓展和不断突破,那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无疑是令人期待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