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已习惯国内各大奖项的“暗箱操作”,但百花奖作为中国电影三大奖之一,今年明显向资本和粉丝低头的行为让主流电影观众诟病不已。就像编剧汪海林吐槽的那样,“现在的中国电影更多的是用财富思维在做电影,电影正在变的越来越简单,而好莱坞却设计着非常复杂的结构,不应往简单化的幼稚路上走,我们应该坚守行业标准。” ▽ 今年百花奖的最佳女配、男配获得者Angelababy和李易峰 看来,如今适度降低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把工作重心放到着力提供电影质量和品质方面,创造一个“缓冲期”以优化电影生态和结构的确是刻不容缓。但在各种跨界资本的强力推动下,发展速度不仅没有降下来,反而呈现出了某种加速度的态势。 违背电影产业的市场规律,那么必然受到它的惩罚。这不,今年的票房下滑便是最好的佐证。 “报复性”下降 早在2010年博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时,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便预言,中国电影市场的拐点已经到来。当时的拐点意思是指国内影业公司做大做强的正向趋势。 2011年,刘伟强谈电影时代拐点,他指的是时装电影体量即将超过古装电影的趋势。 2012年,这种拐点论指的是电影“泡沫”初显,“导演拍什么观众看什么”的卖方市场变成“观众要看什么你导演就要拍什么”的买方市场。 而在2013年,香港著名导演、制片人,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得主吴思远提出,“中国电影已进入拐点,前途非常光明,但还有很多瑕疵,应拍得更有生命力。”这时的拐点,应该是从野蛮生长到正规理性的转折点。 到了今年,一直全力前进的中国电影市场,首次在惯常的黄金档期“国庆档”出现了回落,这种“拐点论”被冠上了“盛极而衰”的转折意味,仿佛一瓶不断积蓄的汽水,终于到了溢出泡沫的时刻。 可以说,这是在资本“过度炒热”下,许多非专业人士纷纷进场赚快钱后的一种“报复性”下降,是市场对不尊重电影内容这一本质规律的“惩罚”。 虽然,产业大佬们面对这一论断,采取的是安抚资本的方式。在10月13日的长春电影节上,电影局长张宏森、喇培康、任仲伦、王中磊、王长田、于冬、张强,以及贾樟柯、宁浩、乌尔善、曹保平、张一白、管虎、俞白眉等均否认了“拐点论”,并从票房、观影人次、影院建设以及中国电影的创作投资主体四方面的数据上进行了论证,认为市场形势仍就良好,只是需要做出调整。 但从今年暑期档和中秋档豆瓣均分低于6分来看,今年国产电影整体质量堪忧的确是事实。一部影片的市场成功取决于类型、故事、营销、口碑等各个环节的合力,开奖,而不是单纯依靠炒作、话题、桥段等纯营销等路数来推高票房。今年《爵迹》等粉丝电影的失败,便是告诉大家,随着中国观众口味的提高,之前的“小鲜肉+大IP”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符合电影规律和专业度的好内容才是致胜的根本。 那么影响今年中国电影质量的原因在哪呢?首当其中便是保底发行的盛行。年初《美人鱼》的成功似乎让许多公司过度乐观,暑期的《盗墓笔记》便是典型的失败案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