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初,戴威结算完上个月的工资,公司账面就只剩下400元,“我们要倒闭了。” 当时,ofo是一家做深度骑行游的公司,而共享单车只是一个略显“天真”的构想。 15年3月份,戴威带着他的骑游项目去见各种投资机构,他必须融到下一轮,才能让公司活下去,可是,等待他的却是样式不一但口味雷同的闭门羹——几乎所有人都告诉他,定制骑行游不靠谱。连唯一一位有过口头承诺的投资人,最终也没能与他们达成协议。 “我们不想放弃,还是想做跟自行车相关的项目,那怎么办?只能转型了。” 于是,他们提出了“共享单车”的概念,一年之后的今天,这个概念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网络上掀起热议,并在寒冬之时,被创投圈追捧为一个新的风口。 据公开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ofo已覆盖200个校园,用户总数超180万,日均提供出行服务50万次。 创造出这份漂亮数据的,除了真实需求,自然也离不开资本推动,ofo用短短10个月时间,完成了6轮融资:不仅获得了滴滴出行战略投资,还在公布消息14天后,获得1.3亿美元C轮融资,且与小米达成合作,并将正式进军城市。
▲ofo融资情况 ofo的最大竞争对手摩拜单车亦不落后——9月30日,摩拜被曝已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由高瓴、启明资本领投,红杉跟投。而后来的追随者们也“来势汹汹”,如小鸣单车和优拜单车,已分别在近日公布了1亿元的A轮融资和数千万人民币的天使融资。 旁观者嗅到了硝烟的味道, 这一幕似曾相识:网约车刚刚进入人们视线之时,滴滴、快的们打响了那场战争。 那么,骑上资本的共享单车,是否会重现当年的景象? 在戴威看来,竞争难免,但他拒绝用打斗、战争一类的暴力语汇来形容即将到来的那一刻,“我们就是想给用户提供好服务。”
▲戴威 从骑行到共享 自行车之于戴威,起初是一个代步工具,中学时代靠它上下学,而到了大学之后,骑行才真正成了他的心头好。 2013年,戴威本科毕业,距离研究生入学还有一年时间,他做了一个不同于大多数人的选择:去青海省大通县东峡镇支教数学。 东峡镇偏远,往返小镇与县城的山路崎岖,一辆山地车解决了这个问题——既帮助他在每个周末往返县城与小镇,也陪伴他看遍了青海的壮丽河山,他被这种魅力所折服,“我觉得骑行是一种最好的了解世界的方式。” 于是,戴威成了重度骑行驴友,结束支教、回到北大攻读经济学硕士后,他和朋友就开始酝酿一份“自行车的事业”,很快,ofo骑游诞生,一个深度定制化骑行旅游项目。 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骑行的快乐——但后来,在公司的账面只剩下400元之时,戴威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需求,不够“实在”,而且烧钱太快。 首次创业失败,戴威反思得出的结论是:必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要击中真实的痛点。自行车共享模式开始进入他的视野。 在几无亲朋支持的情况下,戴威决定将ofo转向共享单车,并宣告了自己的愿景:只连接,而不生产自行车。
2014年6月,ofo共享单车在北大启动。初期单车均由师生共享而来。到了10月份,戴威和团队观察到用户增长量较为可观,师生骑着ofo上课、吃饭、回宿舍,应用情景确实存在,终于松了口气。 共享经济要冷启动很难,Aribnb花了将近5年时间才迎来爆发,如果单纯依靠用户共享,ofo想复制到多个大学,必须在每个校园都重新开始,运营难度高。 “这一波红利的窗口期时间有限了,我们必须再快一点。”为此,戴威决定在学校里投入一批自生产的车辆。他认为,当投放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自愿共享的人会越来越多,而制造车辆的边际成本也将大规模下降。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