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转型以全面拥抱第三方商家成为进攻号角,这也使得京东最近几个季度的GMV数据有了较为稳健的增长,但这种增长背后更多还是京东的隐忧。而最近全国最大刷单案直指京东,更是令京东平台上的潜规则彻底浮出了水面。 是春药也是毒药,刷单造假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根据中网在线报道,9月23日,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通报了一起行政处罚信息,其最近查处的一特大刷单团伙,虚构交易数近500万单,总流水金额超17亿元,涉及两千余商家。这也是目前,全国查处的刷单流水金额最大的案件。 而这个刷单团伙运营的网站,主要就是给京东商家刷单,在被查处前曾经运营过全国最大的刷单平台“POPSD”。在整个电商平台领域,刷单造假其实可能并不是少见的现象,我们经常能看到各大媒体报道该类事件。但此次京东陷入的漩涡确实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 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处罚公告显示,要在POPSD上刷单,商家先要在平台上注册账户并充值,充值款包含了卖家的预付刷单货款、POPSD平台和刷手的佣金。接到卖家的刷单任务后,POPSD会到QT和YY网络语音社交平台招募刷手进行刷单。任务完成后POPSD平台和刷手的佣金,会直接从刷单商家的账户扣除。POPSD提供的刷单服务非常到位,商品链接、导流服务、刷PC端还是移动端、刷多少单,一切都在平台的掌控之中。总而言之,POPSD业务的“专业性”保证了京东商家的各类刷单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曾几何时,京东宣称利用大数据打击黄牛与刷单的准确率高达99%的新闻还历历在目,此次事件一经爆料可以说在业绩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刷单确实能让平台短时间内的营收获得一个较高水准的增长,这种增长将会给资本市场带来信心,尤其对京东这样的上市公司来说,一个好数据将会使得股价获得大幅增长,但我们要知道这种增长背后并不是真实的。 而更为重要的,如果平台大规模刷单,这势必会导致平台很可能会沉迷于这种增长,那些通过刷出虚假销量和评价的商家一旦排在前面,这对平台上的优质商家来说将会是一个不好的信号,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也不是最好的商家,而这无疑会劣币驱逐良币。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有浮出水面的一天,那个时候京东很可能会迎来眼中的信任危机,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 首尾两端的左右手互博,第三方卖家增长之痛 我们熟悉的京东一直以3C数码和自营电商平台为标准,但最近几年由于整体3C市场的下滑以及竞争对手的赶超,京东开始去3C化,再加上自营电商始终不赚钱,处于长期亏损之中,这使得京东开始转型,并计划要成为“综合一站式品质购物平台”,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棋就是扶持第三方卖家。为了丰富品类、扩大规模、赚取利润,京东逐渐把平台上第三方卖家的份额提高到40%左右。 不久前,京东发布了2016年Q2财报,其中营收652亿,同比增长42%;净亏损1.32亿、同比减亏损74%;GMV为1604亿,同比增长47%。这是一份看上去颇为不错的数据,但这份数据背后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处于极其矛盾状态的京东,那就是第三方卖家的GMV并没有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了,从2015年Q4的46%下滑到了如今的41%。
我们知道京东GMV增速和毛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开放平台服务,财报表明,目前京东第三方卖家平台的收入为55.3亿元。考虑第三方的运营成本,主要是服务器、宽带等IT硬件设备。有媒体预估,其利润率超过了50%。但当第三方卖家占比或发展速度超过京东管理能力时,必将会侵蚀“京东自营”树立起来的口碑。刘强东或许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其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大量第三方商家出现让京东对商品质量监控遇到很大挑战。 第三方卖家能给京东带来大量收入,但他们的崛起又可能会毁掉京东建立多年的品牌形象,这对京东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从近年京东一直在控制第三方GMV的比重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2014年Q4起第三方GMV占比突破40%,2015年Q4达到46%,此后回落至41%一线。京东始终努力将第三方GMV占比维持在40%一线。这意味着什么?京东在第三方和自营业务上仍然处于一个极其矛盾的状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