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因为一件工作上的琐碎事情,我选择短暂关闭了朋友圈。而在那之后,没有挥之不去的「红点」提醒,工作效率仿佛一下提升了好多。再看看多达5000+的微信未读消息,这个时候,我终于开始正视「工作和生活是否应该分开」这个困扰我多时的问题了。 逃离QQ,再到逃离微信 曾几何时,QQ是PC互联网时代我们最重要的社交工具,几乎所有的社交关系都堆砌在QQ上,朋友、同学、家人甚至是陌生人交友,QQ对我们来说很大程度上是虚拟世界中社交关系的一切。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微信的异军突起,让我们有了新的选择机会。 很多人这是因为张小龙所具备的创新精神,以及腾讯的自我革命式的勇气,让微信相比QQ拥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但我常常思索的一个问题是,当年我们为何选择逃离QQ?难道真的是因为QQ在PC时代的沉重包袱,使得这款产品相比微信用户体验差上太多。 我想这肯定不会是问题的答案,毕竟现在移动端的手Q仍然有大量的忠实用户,只不过用户群从曾经的全民化,开始显得越来越年轻。现在的QQ更多是00后和90后社交战场,80后和70后更多的选择了逃离。很大程度上,我们逃离QQ,更大的原因其实可能还是因为效率的降低。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记得这样一句心里鸡汤,「身边的人越来越沉默了,QQ上在线的人不少,却很少有人主动找我说话,有的时候又总是突然觉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题,于是只好沉默。有些话不想说给有些人听,有些话说给有些人听他们又不懂。沉默是一种病,而我们都慢慢的患上了这种病,这种病还有另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成长。」 微信的成功在于重新在QQ社交圈之外建立了一套规则,这使得我们能够得以重新梳理原先早已不堪重负的社交关系。虽然站在QQ的肩膀之上,但微信对QQ社交关系进行了筛选,并且加入了通讯录好友,这使得微信中的社交关系从一开始相比QQ来说就显得更为紧密。或许,这是微信相比QQ最大的优势所在。事实上,QQ和微信这两款产品发展至今,双方最大的不同也就在于此。 不过如今的微信也有着早前QQ变重的困境,在今年6月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互联网+微信]的分论坛上,微信官方第一次公开了微信用户数据,而其中的一张图则是微信眼中的「典型用户的一天」。 「扫一扫加个微信」显现了微信连接一切的野心,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之间的界限也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形形色色的工作群、聚会群、兴趣群,一股脑地在我们前面爆炸开。微信朋友越来越多,我们反而可能变得越来越孤独,时间也被碎片化的越强烈。最终给我们带来的反而是效率低下,并且缺乏时间思考,甚至最终失去工作的激情和创新力。逃离微信仿佛也是时候了。 工作生活分离的矛盾冲突 生活的归生活,工作的归工作,看上去慢慢也开始成为一种需求。而也正是这种需求,让一直在社交领域苦苦寻求突破的阿里看到了机会。钉钉的slogan是:“钉钉,是一个工作方式”,是阿里巴巴专为中小企业打造的沟通和协同的多端平台,通过用及时沟通和移动办公的方式,满足企业内部成员之间信息的传达。 于我个人而言,区分工作和生活,这里其实两种需求。一种是生活时间不希望被工作干扰,另一种则是工作时不希望被太多生活信息分散注意力。钉钉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通过使用两种不同的社交工具来区分开。 但这真的能否解决生活和工作交织在一起的冲突吗?这恐怕很难。记得我在新浪工作的时候,但是大家都用的是新浪UC作为通讯工具,上班的时候不允许登陆QQ。当时的新浪UC可以说完全处于工作场景中,但我们的注意力还是在同事之间的闲聊中被分散了。 对不认真工作的人来说,无论你推出怎样的创新产品,可能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仍然会不可分割。从这个角度来看,钉钉的目标一开始可能就不是为了让工作和生活真正分割开,事实上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使命,要知道工作场景原本就属于生活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