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有两忌:一忌假新闻,二忌抄袭。敢问《人民日报》,是不是做新闻还要夹带“小抄”? 文/涂子沛(微信公号:涂子沛频道) 徐玉玉等电信诈骗事件发生后,全国上下都很震惊。出于对年轻生命逝去的惋惜,对数据泄露的愤慨、对隐私保护的忧虑,我连续撰写了3篇原创文章在本微信公号《涂子沛频道》推送,文章还授权财新网、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转载。 不料,昨天有读者告诉我,文章被抄袭了,抄袭者竟然是《人民日报》。 不会吧?小伙伴们都不相信!《人民日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是不是被人PS、移花接木了?打开链接对照版面小伙伴就惊呆了,果真是“赤果果”的抄袭。 《人民日报》这篇名为《非要填家庭住址吗》的署名评论,作者“思南”,登载于2016年9月9日第19版《科技杂谈》栏目(人民网-科技转载时将名称改为《信息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泄露》)。全文不过千字,但大部分内容包括核心观点、案例,都抄袭自我的3篇专栏。其中,对的抄袭尤甚。
《人民日报》抄袭评论照片 这样大规模“引用”,一丁点儿来源都没有标注,如果不是抄袭,又是什么呢?部分语句虽经过模仿、改头换面,仍难掩抄袭痕迹。 做文贼这样的事,最忌讳痕迹明显,我的文章结构是顺着走的,你就不要依葫芦画瓢了,稍微错乱一点,再不济整个倒金字塔形的结构也行。大段的引用,就更不明智了,哪怕修修补补,删删减减,话还是那些话,意思还是那个意思,谁看不出来呢?这叫此地无银三百两。 至于案例,则是最大的败笔。我举过的例子,你就不要再举了嘛,世界这么大,整段整段跟我想到一起的概率有多大呢?连这点功课都不愿意做,读者一看当然就露馅。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是一个思想者、写作者的基本信条。一篇谈论个人权益保护、尊重规则的文章,本身就在破坏规则、大肆侵害他人的权益,思南先生就不考虑任何职业的声誉么? 在我读书写作的生涯中,《人民日报》的不少文章曾经给我极大的启发,我也一直认为其职业操守值得信赖。小伙伴们推测这次也未必是有意为之,而是被作者钻了空子。但成为发表剽窃作品的渠道,我们都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在《人民日报》身上! 翻看近几年《人民日报》相关评论,也曾大谈反“抄袭”,为何自己却并未很好地坚守这一新闻生产的基本原则?
近两年《人民日报》评论谈反“抄袭” 抄袭是任何媒体不能触碰的底线,任何抄袭行为都为人所不齿,要不然受损的就是媒体的公信力。我想对于这一点,不管是《人民日报》还是别的媒体,都清楚得很。 我们并不担心这种行为对我个人造成什么影响,文章被抄袭,彰显了原文的价值,但我们痛心当下的法治环境:各行各业抄袭盛行,设计一款衣服,没几天全国服装市场都有了;一个好的创意,隔几天就被拷贝了;一种药稍做改头换面,就成了新药,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价格却翻了几倍,atv,社会普遍存在浮躁的、走捷径心态。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漠视个人权利和法律规则在我们的社会还广泛存在。 这是我们创新路上最大的障碍! 《人民日报》在媒体中分量重、地位高,更应该遵守法律,尊重著作权,为全国媒体作出表率! 来看《人民日报》抄袭了哪些地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