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国内的体育产业也迎来了蓬勃的发展,互联网体育产业正在成为下一个万亿产业风口。与此同时,国内也涌现出了很多的互联网体育平台,比如通过互联网体育平台进行线下场馆的预定、约教练、在线预报体育课程等,但是整个互联网体育行业还是冒出了诸多问题。在整个2016年的上半年,陆陆续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体育平台倒在了血泊中…… 线上线下严重脱轨 此前,很多约教练、约场馆类体育O2O项目倒下,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互联网体育平台的创业者们大多为互联网领域出身,他们虽然略懂些互联网思维,但是却缺乏线下的体育资源和运营经验。这类体育O2O不同于其他平台,最为重要的还是在于线下体验环节。 一方面,这类体育O2O平台无法保证线下场馆、教练的服务质量,导致用户在线下的体验并不是特别好,但是用户却会把责任推到平台上,下次再来平台光顾的机会就比较渺茫了;另一方面,很多体育O2O项目依托于烧钱达成了前期的交易之后,教练、场馆等往往会私下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绕开平台,最终平台却为线下场馆的做了嫁衣裳,自己反倒成为了摆设。 搭建线上平台是为了帮助品牌扩大知名度,并聚集大量的粉丝,但是线下运营才是形成闭环变现的关键所在,然而大多数的创业者们就是忽视了这一点,简单认为自己只需要搭建一个线上平台,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平台级独角兽,却忽视了如何能够把线上线下有效结合起来才是体育O2O的关键。 缺乏独特的商业模式 与团购以及大多数的O2O创业者一样,互联网体育的创业者们大多还是选择了同样的思路:先从投资人手中忽悠到钱再说,然后疯狂烧钱砸市场砸用户,再拿着用户去忽悠下一轮融资,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但是平台却始终无法实现盈利。 但是投资人毕竟不是傻子,不可能会一直被创业者忽悠下去,投资人最终关心的还是平台能否给他们带来盈利分红。2014年,互联网体育融资的平台非常多,到了2015年便开始逐渐降温,到了2016年能够拿到融资的互联网体育就更是少得可怜了。在整个2016年的上半年,真正拿到融资的互联网体育平台基本上屈指可数,只有4月份Feel宣布拿到了接近亿元的B轮融资,5月份Keep和咕咚运动分别拿到了3200万美元、5000万美元的融资,以及在刚刚过去的8月懂球帝拿到的3.5亿融资。 融资只是帮助互联网体育平台进行扩张的一种渠道,而不能成为平台持续发展壮大的一种运营模式。如果一家体育平台能够一直持续不断地盈利,它自然也就不会担心短时间会不会死亡的问题,平台要想真正走得长远,还必须要拥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才能够在这场大战中走到最后。 没有帮助用户从低频转向高频 对于那些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来说,体育就会成为一种低频事件,但是对于那些每天都坚持运动的人来说,体育则是一种高频事件。当然,能够坚持每天都运动的人只是少数。那么,一个互联网体育平台要想保持平台持续的高活跃度,就必须把这种低频转化成高频。 对于如何才能提升平台用户的健身频率,很多平台往往都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是花钱抢夺了用户之后,却不继续想办法提升用户的留存率。此外,多数平台所满足的仅仅只是用户健身需求,却并没有想办法去满足用户健身之外的需求,比如与运动相关的社交、身体健康管理等。 创业机会尚在,仍有一些平台的模式值得创业者们学习借鉴 虽然一些创业者倒在了路上,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了整个行业的价值,在互联网体育向前迈进的路上,还是涌现出了一些不错的平台,并解决了一些用户的痛点。 一、以消费连接用户的阿里体育 从马云在2014年6月以12亿人民币入股恒大足球俱乐部之后,就已经向外界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阿里向体育开始发起进攻。到了去年的9月份,阿里巴巴终于正式成立了阿里体育集团,尽管布局较晚,但是随后阿里巴巴便表现出了强劲的势头,去年12月份,阿里巴巴成为了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2015年到2022年的独家冠名赞助商。今年,阿里体育的进军势头同样非常迅猛,先后与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NFL、国际拳联、中国乒乓球协会、中国羽毛球协会、国际电子竞技联盟(IeSF)等达成战略合作。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