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高金霞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政府报告中表示,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3月11日,商务部长钟山在记者会上表示,要以“一带一路”统领对外开放。 钟山表示,自2013年10月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三年来,与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3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增速,合作成果超出预期。 “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落地和沿线国家项目订单落实,再加上5月中旬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凸显国家层面的重视和企业层面的积极参与,都助推“一带一路”行情不断看涨。市场普遍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主题性机会,还是一个普惠式机会、系统性机会,受益于“一带一路”的系统性行情将可能延续3年至5年。 那么,在国家呼吁、鼓励有实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那些身先试水的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走出去投资过程中,面临哪些困惑,又有哪些收获?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合作如何进一步深化?为此,企业观察报记者进行了深入了解与探访。 被误读的“一带一路” 国内很多人都认为,“一带一路”是全球国家的战略,而在走出去投资时,带来了很多尴尬。法国巴黎银行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环球市场经济(中国)研究主管陈兴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带一路’不是全球国家的战略,只是中国在国际大舞台上发起的’共建、共商、共赢’的发展倡仪,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方略。” 虽然是非常好的结合,“但中国走出去不要变成‘火车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陈兴动担心中国企业走出去当火车头,把别人包袱都装进自己的车厢。 事实上,其他国家很希望中国这样做,这样能拉动他们的经济增长。陈兴动认为,虽然中国GDP总量已增至国际第二,但人均GDP还在80几位徘徊,只是美国人均的15%,开奖,因而力量太小,当不了火车头。中国有实力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增长,但没实力替代人家增长,从社会共识角度而言,中国应避免贸然突进。 “一带一路走出去,中国企业一定要带着挣钱而不是砸钱、捐助的心态。”陈兴动表示,一定要做有意义、有赢利、有可持续的投资项目。 当下,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阶段,传统GDP增长已到了瓶颈。大规模的制造产能过剩和资本过剩,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 作为“全球化”发动者、领导者的美国,其新任总统提出“美国第一,眼睛向内,不再做意识形态输出”的逆全球化发展战略,使西方悲观人士预言,WTO的国际贸易投资纠纷机制将受到巨大挑战,或变得七零八落。受此影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成为非美国国家关注的焦点,在国际舞台上变得越来越响亮。 以上只是“一带一路”被多角度误读的一面。由于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动与鼓励呼吁,很多中国企业以为去沿线国家投资发展,会得到国家政府、金融及东道主国家当地政府的政策和金融支持,而奋马扬蹄地纷纷走出去考察、背景离乡去他国发展。 “出去之后才发现,都要走商业贷款。”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以下简称哈萨克斯坦)输入冰箱套机配件的河南民企凯雪冰箱贸易公司(企业要求化名,以下简称凯雪公司)负责人张新朋表示,“有很多企业曾认为东道主国家或政府在企业投资上会有很好的融资贷款政策。” 货币贬值使市场不稳定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位于中亚的内陆,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国家,国土面积270多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九,1700多万人口,名符其实的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现有探明矿藏90多种,石油储量100亿吨、天然气储量11700万亿立方米。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