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仍处于流动性陷阱当中。2002年至今日本GDP增速在1%上下波动,2009年3月GDP同比增速更是断崖式下滑至-9.2%,此后2010年的快速增加仅仅是2009年增速太低的基数效应导致,2016年上半年GDP增速几近于0。日本的无担保拆借利率水平常年在0.5%-1%之间,仅2006-2009年超过2%,2016年8月仅为0.9%。CPI也常年在0附近,甚至为负数,2016年6月CPI为-0.4%。日本的货币流通速度也一直下降,从2004年的0.72降到2015年的0.54。 短期利率在零附近,传统的货币政策难以实施。2001年3月日本开始实施QE计划,直到2006年年初结束,但这期间日本的经济增长并未好转,CPI徘徊在0附近,倒是在退出QE之后,通货膨胀有所回升。 QQE短暂改善经济。2013年4月初,日本央行决定实施"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QE),从14年开始每月购买13万亿日元资产,在通胀到达到2%以前不停止,该计划实施之后,GDP增速、CPI都短暂回升,但是仅仅一年之后,经济又回到之前的状态,通胀水平仍低于2%的目标水平,虽然QQE帮助了日本长期贷款利率的下降,但仍无法刺激GDP,提升通胀。2016年1月29日日本央行推出负利率政策,虽使长期贷款利率下降,但是日本信贷增速下降,GDP增速下降,CPI降到0以下。可见,日本一系列摆脱流动性陷阱的货币政策并未取得显著的成果。 2.2 欧元区落入流动性陷阱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元区也掉入流动性陷阱的泥沼。欧元区2016年第二季度GDP增速为1.6%,低于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并且增速还在向下走。2016年7月CPI为0.2%,接近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最低点。欧元区货币流通速度也是不断下降,从2007年的1.25下降至2015年的1.02。同时欧元区10年期公债收益率持续下降,截至2016年8月24日,收益率为-0.127%,而欧元区主要再融资利率已下降至0。 为应对经济增速下滑、通货紧缩,欧央行于2009年6月推出4420亿欧元的1年期定向再融资操作,此后经济回升,通胀上涨。但是受债务危机的影响,j2直播,从2011年3月开始,GDP增速开始回落,CPI更是一路下降至0。为此欧央行于2011年11月和2012年2月推出了总计达4890亿欧元的3年期定向再融资操作,欧央行从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到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再到量化宽松(QE),共注入2.2万亿欧元,边际贷款利率从2.25%降到0.3%。在如此大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欧元区经济筑底复苏,但近期GDP增速又开始回落,物价一直在通缩边缘。 为了治理通缩,推动经济的增长,2014年6月,欧洲央行将隔夜存款利率降至-0.1%,启动了负利率。负利率后欧元区商业银行增加超额储备金,与负利率实施后超额准备金下降的传导机制预计相左。2016年7月,欧元区季调后的CPI为0.05%,低于2014年6月的0.66%,atv,2016年2季度,欧元区的经济同比增长1.6%,可见并未达成治理通缩,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2.3 美国基本成功摆脱流动性陷阱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持续低迷,银行惜贷、企业投资意愿低、居民消费谨慎、市场风险厌恶情绪高,短端利率降到0.1%左右,而长端利率难以下降,货币流通速度一路下行,出现流动性陷阱的迹象。美联储为加速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减少产出缺口而推出QE。 为了挽救经济于"流动性陷阱"的边缘,以伯南克为代表的美联储先后推出了3轮量化宽松和1次扭曲操作,共计3.51万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利率迅速下降,贷款利率下降60%,美国经济率先走向复苏,美元指数持续走强。当前,美联储退出QE并已加息一次,美国经济正在逐步向潜在增速2%左右靠拢,2016年7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25.5万,7月核心CPI同比增加2.2%。虽然受外围经济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拖累,美联储加息的节奏明显放缓,但基本可认为美国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深渊,相对来看是最为成功的。 2.4 货币政策无力解决结构性问题 从日本和欧元区的经验看,当经济落入流动性陷阱之后,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从日本历次推出QE计划的结果来看,通缩并没有得到缓解。而欧洲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推出的LTRO和QE计划也只是让经济阶段性得到恢复,且通货膨胀水平并没有好转。唯一可以称得上成功也只有美国历次QE计划。 日本和欧元区的经济问题是长期性、结构性因素叠加08年金融危机的短期冲击后的结果,使其深陷流动性陷阱。在货币政策帮助美国、日本、欧元区抵抗08年金融危机的负面经济冲击后,因为日本、欧元区和美国在人口、结构等因素上的差异,使得其走出流动性陷阱的效果不同。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