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创始人团队,从左至右依次为张巳丁、杨品杰、于信、薛鼎、戴威 张颖:再聊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我觉得对很多早期创业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可借鉴和参考的。就是2015年你从环青海湖项目转型到ofo,2015年5月12号那个节点,你跟张巳丁加上薛鼎他们坚决在那天想清楚了要转型。其实对很多创业者来说,没有勇气去转型是常态,很多人就这么死耗着;然后精力激情被磨灭,就再也无法去转型。你怎么做到那个转型,那么坚决,是什么促成了这个事情的发生,能不能把那一两天或者那周的心路和历程稍微解释一下? 戴威:OK,我分两点讲,第一点是客观描述那段时间的状态以及思考,就是我们其实在转型前已经试了四五个方向,包括骑行旅游,包括高端自行车的金融分期,包括自行车健康――我们试了四五个方向都不成功。 2015年三四月份其实(投资市场)特别好,A股涨得也很疯狂,随便一个案子就能融好多钱。那个时候我们也觉得这个方向不错,做PPT到处融资。我记得三四月份,两个月我把北京能联系到的基金全都联系了,大家都不看好,一分钱也没有融到。 虽然那个时候市场上随便一个项目都能融到钱,但我们就是没融到。到公司彻底没钱的时候,我已经一个月睡不着觉,因为工资发不出来了,账上只有四百块钱。我就反思为什么这个市场这么好的时候,我们一分钱都融不到。我觉得那个时候我们的心态就是为了面子而创业,我的目标是融到A轮。 我觉得很多创业者也是这样的心态,我目标是融到哪轮,公司估值多少,这是他的创业目标。这个时候,人就会市场上哪一个模式热我做什么,投资人说什么我做什么,他的目标是为了融资为了估值。那个时候我们也是这么想,所以导致做的事情都非常失败。 当时我们有一个自我反省,觉得我们应该扎实地解决一个问题,而不要为了面子创业,应该为了做里子,真正找到用户的痛点,给他提供服务,就开始转型做共享单车。当时我们几个人自己一讨论,我们自己生活当中最大的痛点就是自行车,导致没有车骑,我们就觉得随时随地骑车就能完美了。当时没有一秒钟想过这个模式能够融多少钱,就是觉得大家在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意思的事情、有用的事情。这是当时的思想状态,5月12号就彻底决定转型做共享单车。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也是最近的思考,最近我会加一个第二点――很幸运我们能够转型,我一直思考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应该放弃。我觉得在那个时候能够这么坚决地放弃,是因为团队能力差,能力差就导致一个差的产品和模式发展不起来。比如骑行旅游做不出来,公司四百块钱没钱了,不转型也是死,转型没准能有点机会。 如果放到现在我们能力强一点了,或者说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团队,摸爬滚打十几年。骑行旅游这个模式一般,但旅游这个行业现金流也比较好,我没准儿还是能做起来一点,做一点点利润,一年做两百万利润。这种情况下更难选择了,就是我到底是坚持还是去放弃?我们当时能力太差了,导致只要产品模式生命力不是那么强的东西,我们都做不起来。 在共享单车刚起步的时候,整个团队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管理公司的能力。因为共享单车这个事情本身的生命力太强了,是一个刚需,是一个巨大市场。所以导致我们那个时候那么弱的能力,也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一些,当然过去两年多时间我们也在成长,把这件事情做起来。 这是第二点思考,是我最近在想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什么时候应该坚持。我觉得他是一个互补,当年我们能那么坚定地放弃老模式,因为那时候能力差最有可能找到生命力强的模式去突破。 张颖:最后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最敏感的话题,一直在外面各种各样的人都在讨论、猜测,我问你来回答,不能回避――第一,控制权;第二,会不会合并。 戴威:关于行业竞争,我们最终跑出来,我觉得除了走出校园铺量之外,碾压式融资很重要。过去两年时间,我们大大小小完成了十轮融资。平均下来两个多月就要完成一轮融资,这个事确实是非常有挑战性。尤其是在公司早期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们依然坚定地往前推进。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不去计较一些估值啊这样的东西。我们坚信这个事情能做成,那我们那个时候就是活下去,然后向前冲。就像前面说到的,碾压式融资,确实是能走到今天非常重要的一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