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便利店=新零售+智能化?想太多!你和阿里入的就不是同一个局 2017-08-18 18:03 来源:i黑马 亚马逊 原标题:无人便利店=新零售+智能化?想太多!你和阿里入的就不是同一个局 Amazon Echo推动了智能音箱的火热。同样也是Amazon Go无人超市始作俑者,但如果亚马逊看到了这波无人便利店的资本风潮,大概也会有点发懵。 从缤果盒子到F5未来商店,创业公司的无人便利店项目如同雨后春笋。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马云爸爸的淘咖啡接过了亚马逊的棒,京东、苏宁的规划也在出炉。传统连锁零售商和超市不甘落后,从7-11、沃尔玛、欧尚,再到居然之家都推出行动,娃哈哈、伊利等快消品巨头联手深兰科技这样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减少收银员、降低人力成本,似乎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大势。 人工智能+新零售,2017年两个最火热的概念相加,一时间,j2直播,比起朋友圈里热转的投资人和分析者的文章,更激动的是吃瓜群众,仿佛一个机器替代人工的科幻片里的美好未来,已然近在我们眼前。 尤其是阿里的入局,无人便利店好似成为了马云“新零售”最好的注解。 但是,这一切真的是这样吗? 人工智能远没有到这么“神通广大”的地步,和亚马逊动辄千万美元投入的Amazon Go相比,当前众多无人便利店的“小而美”更是无法承担这样的技术投入。 它们和“人工智能”,仍然隔着遥远的距离。 那么,马云爸爸的新零售,和它无法复制、投入巨大的淘咖啡又有什么关系? 也许划开“无人”解决方案的内部,我们能够更好地思考下这个问题。 RFID和AI解决方案的对决? 路人们想在路边无人店中见到幻想中的黑科技,大概会有点儿失望。 RFID和二维码,是当前无人便利店中常见的解决方案。 黑君当年还是个学生时,曾在2000年开始提出的物联网概念中,大大被灌输了一阵RFID和二维码识别。各种物联网展会上,也时见RFID和二维码的解决方案,欧洲和日本超市和商店里的商品,贴上RFID标签和二维码,进行食品追溯,也曾被津津乐道的一阵。 多年过去,语音成为IoT时代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交互入口,而RFID和二维码,却又在这一波无人便利店的解决方案里火了一把。缤果盒子和Well Go这类无人便利店,在商品上都贴上包含RFID芯片的标签,用户购物结算时在识别区识别标签,扫码支付走人。便利蜂、小e微店,以及北京的小麦便利店和各种开放货架,则是用户自助扫描商品二维码,完成支付。支付也是使用常见的微信或支付宝等支付方式。 而这,并不能说是人工智能的方式。 现在,自助收银机也开始在不同的连锁店和超市中出现。其中,既有用户自助扫码结算的自助收银机,也有通过图像识别系统识别商品的。但是,这都是要经过用户在收银机“结算”这一步骤,和“拿了就走”,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无人超市的发起者Amazon Go创造了“即拿即走”的概念。或许这也是最符合大众心目中对“无人”智慧零售的想象的:进店购物就和打开自家的储物柜门,拿出物品,再关上,这样简单和自然。 顾客下载Amazon Go的APP,在店门入口扫码进入后,即可直接购物,离开商店后,顾客的亚马逊账户上自动根据购物情况扣费。顾客拿走或者放回物品的同时,用户手机里的系统会自动更新清单,它与Amazon Go的信息中枢会无延迟地同步更新,用户直接离开商店即可。 在普通有人店面中用户自由进行的那些购物行为,要在无人超市中实现,亚马逊应用了几乎是当前所有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 Amazon Go主要运用了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和传感器融合技术。当用户购物时,货架前的摄像头会采集用户手在进入货架平面前的图像,当用户拿了商品离开时,图像也会被采集,然后两次采集的图像将会被系统进行对比,判断出用户是拿出货物还是放入货物。货架上也布置了红外传感器、确认商品被取走情况的压力感应装置以及荷载传感器,来记录哪些商品被放回了原处。 自然,用户取走的货物未必会放回原位。当放错位置时,Amazon Go系统会对错放商品与数据库内的图片比较识别,无法识别时要提示工作人员整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