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昨天出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说一个29岁的男人第一次吃烤鱼,随即被烤鱼麻辣的味道征服,进而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仔细一查发现还真是! @猫粮的动画馆:刚听央广新闻,讲述了一个真事,真事,真事!29岁的男子全家吃饭向来都很清淡,有天他第一次吃四川烤鱼,瞬间被那麻椒、辣椒的味道所征服,觉得自己的人生都被改变了!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从不吃这么好吃的东西?自己是不是从四川被拐卖来的啊?他竟然上走失儿童网站发了自己照片,开始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最后,竟然找到了,他就是被拐卖的。。。。。。。。。现实生活比任何艺术创作都NB一万倍,这个故事改编为电影,建议名为《舌尖上的人贩子》 这故事槽点实在太多,立刻引起了网友热议。很快,人们就发现它其实是假的——主人公根本就没忘记自己是被拐卖的,饮食习惯不过是个小细节。
不过话说回来,人们能记得小时候的味道么?事实上,食物唤醒记忆的能力,还真的是数一数二: 作者:Julian Baggini 编辑:ent 编译:李子李子短信 对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来说,一块小小的玛德琳蛋糕(Madeleine Cake,又名贝壳蛋糕),可能是他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可能对我来说,小时候的跳跳糖、果丹皮和酸辣粉,也有同样的功效,能让我立马回到拿着零花钱在学校门口买零食的时光? 在100年前出版的《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里,普鲁斯特将味觉的“时间旅行”上升到了某种不朽的高度。在这部小说里,一块小小的蛋糕触动了主人公的味蕾,让他开始努力找回失去的时光。想必很多人听过这个著名的桥段,我也曾经认为,是这块蛋糕的味道,让主人公将儿时的记忆生动地复现出来。 但其实在小说里,著名的“普鲁斯特时刻”并没有如此立竿见影的作用。 原著中,小说主人公一边品尝玛德琳蛋糕,一边饮茶,汹涌的回忆并没有立刻涌上心头,而是“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在那个时刻,“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他并不知道这种感受是怎么来的,而随后喝下的每一口茶,都让他觉得,这种神奇的功效正在慢慢消失——“我喝第二口时感觉比第一口要淡薄,第三口比第二口更微乎其微”(摘自译林出版社李恒基译版) 。
普鲁斯特与配茶吃的玛德琳蛋糕蛋糕。图片来源:Tumblr 后来,他才认真思考了这个瞬间,并认为这一口蛋糕一定触动了某段回忆,但这种回忆却是潜在的、不可捉摸的,这让他感到有些绝望。沉吟良久,他方才回忆起一个片段,“那点心的滋味就是我在贡布雷时某一个星期天早晨吃到过的‘小玛德莱娜’的滋味,我到莱奥妮姨妈的房内去请安,她把一块‘小玛德莱娜’放到不知是茶叶泡的还是椴花泡的茶水中去浸过之后送给我吃……”在这块蛋糕让记忆汹涌而出之前,主人公的确在脑海中搜索了许久。 最近的一些有关于记忆的科学发现,从好几个方向证实了普鲁斯特的这段描写。英国的心理学家查尔斯?费尼霍(Charles Fernyhough)在他的新书《光碎片》(Pieces of Light)中说,科学家们常常把味觉和嗅觉的记忆相提并论,并用一个词“olfactory”来提及,因为从实践上讲,它们通常是一回事儿。舌头只能尝出酸甜苦咸鲜这五味,我们感受到的“味”,很大部分是嗅觉带来的。不信,你可以捏着鼻子,嚼一嚼那些有味道的东西,再放开鼻子体会一下不同。如果差异没有惊人的话,那你肯定不是在嚼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就像普鲁斯特描述的那样,嗅味的记忆在情感上给人的冲击,比其内容本身要强很多。布朗大学的心理学家雷切尔?赫兹(Rachel Herz)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分别给实验对象一部影片、一段声音和一种气味,然后询问他们看、听、闻过之后,记起来的具体内容,并用各种尺度给这些记忆打分。他发现,嗅觉激发的记忆,更情绪化、更能唤起共鸣,而在生动性和具体情节上则稍逊。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