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在新浪微博开通「付费问答」,日均100+的提问数量实在过于热情,这次挑选了部分内容公开贴在微信公号里,希望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根据新浪微博的规则,这些问答在提出三个月后也会自动变成免费浏览,所以提前在微信里分享,权当一种微不足道的福利吧。 Q: 你对国内部分app产品经理一次次挑战用户忍耐度的行为怎么看?比如微博的时间线,支付宝的各种社交。甚至衍生了许多第三方app来解决这些问题。 A: 产品经理行业的祖师爷——哈哈这个称谓太调皮,其实是百度黄金时期的产品奠基者,后因反对竞价排名而离职——俞军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用户的反馈,我每条都读,用户的建议,我一概不看。 这也是最为规整的产品经理思维,一方面,你要保持对于市场的粘合,另一方面,你不能成为给用户提供「更快的马车」的那种人。 微博的时间线问题,纯银有过很好的研读和理解,可以去看看。 事实上,试图重塑用户的时间线,这也不是微博的独创发明,微博是忠实的学习者,它的老师是Facebook。 理性主义者认为,信息过载不会影响用户体验,因为用户又不傻,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关注什么、取关什么,从而调整到最佳的阅读状态。 然而,从数据来看,用户的确都是傻子,它会怨恨自己看不到想看的内容,也会愤怒于为什么那么多垃圾信息堆砌到了自己首页,只有极为少数的用户才能准确自如的定制关注列表,让自己处在一个舒适区。 所以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这就不是信息过载的问题了,而是过滤失败。 大概是从2012年开始,Facebook就为时间线加入了权重参数,这里的很多设计,都被后来的微博偷师,比如对粉丝量和发布频次双高的大号进行降权处理(防止头部挤压流量),或者内容发出之后,先推送5%的用户,系统检测发现反馈良好,再将剩下的95%推送完毕。 这种干预时间线的评价好坏,取决于你对微博的定位。 当用户把微博当作一个媒体平台时,也就意味着他可以容忍信息的重组,允许系统「帮助」自己错过一些信息,你读报纸也不会每条豆腐块都去读,对吧。 当用户把微博当作一个社交媒体时,也就意味着他无法接受机器竟然教育自己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我明明想要保持我对于朋友动态的关注,你竟然不让他的一些更新出现在我的页面,你以为你谁啊? 这是微博长期没有解决的认知障碍,也就造成了现在良莠不齐的口碑,但是就微博的运营方而言,他们定义产品通常都在前者,也就是媒体属性要更强一些。 所以也就更加偏向于那些同样将微博视作媒体的用户。 Q: 阑夕老师,年薪百万难吗?普通人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实现年薪百万? A: 难。 根据2013年广州地税的统计材料显示,年收入在一百万以上的申报人数约为6000人左右,而整个广州大概有1500万的总人口,也就是0.0004的概率。 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的经济地位,这个概率属于绝对偏高的,摊匀到全国,只会再加上几个零的走低,且足以冲抵隐藏的避税人数占比。 从分布上来看,年入百万的绝大多数职业都是私营企业的业主,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打工,这是收益最大化分配的一大特征。如果是雇员,除非是在业绩长期保持出色的企业——比如华为、腾讯等——担任中高层,否则也是一个相对困难的目标。 统战部前几天还出了一份报告,说中国正在兴起一个高达7200万人规模的「新社会阶层」,其中95%是党外人士,他们的人均收入在16.6万左右,这也是未来年入百万的潜在选手。统战部还特意把他们的职业属性给圈了出来,贴过来给你参考: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体是知识分子,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