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文娱产业中,无论是传统人才还是互联网文娱人才,都将阿里影业和爱奇艺视为跳槽首选。不过阿里影业的人员流动性也非常大,就像一个巨大的互联网人才“中转站”。 传统行业人才之所以规模化向互联网涌入,除了因为互联网薪资的普遍偏高,更在于互联网带给影视行业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想象空间。 网络剧、网络综艺、在线影院、网络大电影、移动直播,这些新兴概念在短时间内出现便以蓬勃势头对传统行业形成颠覆,人才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平台的转移,也是顺势而为的自我革新。 “当观众和资本都开始转向互联网时,我们有点惊诧了。对于我们做文娱内容的人来说,转向互联网与其说是主动迎接挑战,不如说是面对潮水袭来时不得不做的选择。”从传统公司加盟视频网站的高管张晓东说。 曾在传统影视公司工作的杜海波表示,自己跳槽来互联网就是因为在传统行业一眼可以望到头,“看到自己的职业路径,很多东西都是固定的, 但到了互联网 企业,工作中存在的快速变化让人兴奋,尽管也会有痛苦与不适。” 传统公司向互联网的迁徙,不仅体现在人才的流动,也体现在了传统公司业务布局向互联网的拓展。 例如去年6月,华谊兄弟宣布8部网络大电影的拍摄计划,同年7月,万达院线2.8亿美元全资收购时光网,宣布进军网络院线;而更多传统一线电视剧公司如新丽传媒、慈文传媒、完美建信、正午阳光等也分别依托网剧爆款如《余罪》《老九门》《灵魂摆渡》《精绝古城》等抢滩互联网。 尽管文娱人才整体呈现出传统公司向互联网流动的趋势,但传统影视公司依然对人才保持较为强劲的吸引力。数据表明,atv,主流传统影视公司人才跳槽时,第一选择还是在传统公司域内,其中华谊兄弟是传统公司人才跳槽的首选。 另外,传统影视公司人才流动中,还存在体制内向体制外的单向迁徙。尽管同为传统影视行业,人才也在寻找市场化更加彻底的栖息地。 例如,央视、浙江卫视、中影集团、上影集团、浙报传媒等体制内传统机构,为光线、万达、华谊、博纳、华策等体制外传统文娱公司,输送了大量人才。 万达华谊互挖“小墙皮” 爱奇艺腾讯也在组“CP” 去年年底,文娱行业的年度大戏无疑是万达和华谊两家公司的“互怼”。一场由“小墙皮”脱落引发的争执,把此前不见光的话题摆到了台面上。纷争中,两家高管都指责对方“挖角”自家高管。 有趣的是,文娱行业人才流动数据也印证了两家的“相互指责”,数据显示,万达影视人才流向最多的公司是华谊兄弟,华谊兄弟流向最多的也是万达影视,更多的“小墙皮”在两家公司之间相互流动,相爱相杀。 2016年万达文化产业收入占万达集团整体收入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在年底万达集团年会上,王健林宣布万达已经转型成功,不再是地产企业,文化成为万达的支柱型产业,因此,在向泛娱乐产业攻城拔寨的当下,万达自然是求贤若渴,网罗人才不遗余力。 而对华谊兄弟来说,这家老牌文娱公司近年正在遭遇挑战,2016年,作为华谊“门面”的电影业务并不亮眼,除了参与投资《魔兽》外,年度票房靠前的电影已经很难看到它的身影。 在互联网和粉丝经济时代,华谊在洞察年轻趣味方面似乎慢了一步,而通过优秀人才输血更新企业基因,是华谊翻盘的机会。 类似万达、华谊这种欢喜冤家的最佳“CP”,也存在于互联网公司的人才流动中。根据艾瑞mUserTracker2017年1月的数据显示,爱奇艺、腾讯视频APP分别以4.74亿和4.25亿的月活设备数领跑行业,组成网络视频第一集团,而在人才流向的公司中,爱奇艺和鹅厂员工都将对方视为跳槽首选,“说好要做彼此的天使”,比心。 裁员!裁员! 资本波动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 公司资本变动通常也会加速人才的流动,收购兼并会推动人才利用更加集约,重合业务需要“甩肉”,去掉多余人员,同时也可能存在不同企业文化的不兼容,带来员工的外流。而如若企业资金链条濒临断裂,更需要通过裁员实现“节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