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址方面,季琦清楚的知道要采用盘活废旧招待所,废旧物业等,便利和成本方面做了精细分析。在客房布置方面,根据以往经验,打造出了一种简洁、朴实的酒店氛围,借鉴携程的订房网络和运营,熟知的会员管理机制;发动业务员主动去和各个公司签署协议。不到半年时间,如家的利润率已稳定在20%左右。 仅成立了八个月的如家,被评为“2002年中国饭店业集团20强”,成了商旅出差的首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年创立不久的携程遇到了互联网泡沫危机,而当如家就要飞速发展时,非典来了。那是一段绝望的日子,看不到希望,投资人频频施压,要求压缩费用,裁人。也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季琦认为这正是如家大举进攻的好机会。每一个危机时刻都是买东西的好机会,也正是这个时机,如家租下了最好最便宜的一批楼房。 2003年,面临非典时期的全面危机时代,中国旅游业一片低迷景象,众多酒店的入住率惨不忍睹,而如家却在这个时候创造出了平均入住率50%,部分连锁店出租率高达70%的好业绩。而且还在此期间拿到两轮融资,共计430多万美元。危机到来,季琦看准时机转危为安,危机过后,如家的势头更猛了。 2004年,如家覆盖了开设了26家酒店,覆盖了八座城,当年的净利润就达到了596.9万元;2005年,如家的规模扩大到了82家,净利润达到了2093万元;2006年上半年,如家净利润达到了2725万元。 2006年10月,季琦带着如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酒店海外上市的第一股。 季琦的一个杠杆,两次的撬动了世界。看着蒸蒸日上的如今,季琦再次选择离开,又一次走上了下一段征程。 “三登”纳斯达克 季琦对市场的敏感度,是超乎想象的。看似竞争的激烈的酒店市场,其实还有空白。就是位于经济酒店和星级酒店之间的“盲区”—轻奢酒店。面对国内逐渐成长起来的中产阶段,更高档、更有品味的商业酒店也是一块大的市场。 2005年,季琦2005年2月,季琦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商务型连锁酒店——汉庭酒店连锁。较如今相比,汉庭是升级版的经济型酒店,他们的宗旨是:用经济型的价格,享受有品位的服务,主要针对白领和商务人士,在价格方面稍高一些,定位在300元左右。 汉庭的特色是在每个细节上都比同行好一些:服务更好一些,设计更时尚一些,价格更好一些,接近三四星酒店标准,而又在成本控制之内。 累计之前的经验教训,汉庭上来就给了个“下马威”,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如家。从2008年8月到2006年底,汉庭已扩张到了34家。
此时,季琦很快的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汉庭酒店的定位在白领阶层,但是对于业务扩张在二线一下城市很难推进。相对而言,如家的模式才有更广阔的市场。但是,季琦在离开如家时,还签署了不竞业协议——“两年之内不能做竞争行业”。 终于等到了两年后,汉庭又快速杀回经济型酒店地带,“汉庭连锁酒店”成立。但是面对上市的如家和携程旗下的七天,让季琦倍感压力。 急切的心情导致季琦开始盲目,曾一度走向误区。收购不健全的小酒店、盲目入驻三四线城市,低房费高房租根本不堪重负、频频换将也表现了季琦内心的不安与焦灼。 面对如此混乱的状况,关键时刻资金方面即将出现危机。痛定思痛,季琦安下心来,精准判断后,找到了五家和目前状况相符的投资机构。又一次,在季琦的带领下,企业转危为安,2007年7月,汉庭融到资本8500万美元。创下了中国服务业首轮融资的新纪录。这时候的季琦,才长舒了一口气。2008年2月,汉庭酒店也正式改名为汉庭酒店集团。
但是,困难不会这么轻易的放过季琦。2008年经济危机来临,汉庭再次深陷泥潭不能自拔。这一次的考验更让季琦捏了一把汗。1.2亿美元的资金加上超级苛刻的债务要求,季琦知道,这些虽能缓一时之急,但是这颗定时炸弹,面临多变的市场,无法预测的未来,一切都会功亏一篑。 辗转反侧后的季琦,咬牙坚持不接受任何融资,自己开始找钱。一家一家的找,挨家挨户的谈,这种痛苦煎熬和恐惧,好像一层一层在扒季琦的皮。还好,在2008年7月份,季琦融来了第二笔资金,5500万美元。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