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啤酒发布2016年业绩报告,年产量跌破800万吨,公司在营收和净利润再度出现“双降”。不过,进口精酿啤酒的增速令人咋舌。报道显示,2016年,精酿啤酒进口量同比增长20.24%。记者也对成都精酿啤酒行业进行了走访调查,风味独特的精酿啤酒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 一个群体 喜欢喝精酿啤酒 桐梓林一带,多年来一直保留着“酒吧印记”,沿着横竖交错的几条小街走上一程,atv,几分钟就会邂逅一家酒吧。和周边普通的酒吧不一样,专门销售本土精酿啤酒的蜜和麦,在晚上8点已经坐满了人。老板月饼一边和客人打着招呼,一边用英文和调酒师谈工作。 密和麦2016年11月开业,短短数月,仅能容纳7张桌子的小酒吧就一跃成为成都精酿啤酒的招牌之一。 惊奇,口感好,这是大三学生李思明接触精酿啤酒的第一感觉。“每喝一口都能感受不同的味蕾层次,每一款又有不同的风味。”李思明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为了经常喝上精酿啤酒,他在密和麦做兼职,一个月数千元工资全部用来买酒喝。近三年的兼职经历,让他能在客人开口时立即分辨出,这是属于有点懂酒的那群人,还是只想喝点精酿装个样子的那一群人,“后者要占70%。” 精酿啤酒只采用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风味独特,酒精度普遍高于普通啤酒。目前在国内,精酿主要以进口啤酒为主。爱喝精酿的刘先生说,平时8元一瓶的普通啤酒,一次能喝掉一件,才能达到微醺的感觉,精酿啤酒只喝五六杯就有反应了。“这酒虽然价格贵,但你干不了几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成都的进口啤酒馆数量,在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两地,有自酿设备的本土精酿啤酒馆和酒厂有10家左右,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与北京、上海主要因老外较多,被潜移默化不同,成都休闲的生活氛围,注定是精酿啤酒发展的一块得天独厚的土壤。 市场火爆 催生本土“精酿”啤酒 在成都,自2014年第一家M99 BEER开业后不久,突然迅速开了300多进口啤酒馆。随着精酿啤酒馆的火爆,优胜劣汰也在所难免。不到一年时间,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开业的酒馆倒闭了200多家,一场精酿啤酒行业的洗牌在成都率先上演。 “开进口啤酒馆并非买些酒来摆起,老板翘个脚就了事,这种简单的想法往往为啤酒馆大范围倒闭埋下了种子。”黄悦波说,M99一个店最多的时候上了1000款啤酒在店内,一个店员要两分钟把它介绍完,不专业很难。 经历一场洗牌后,部分市场口碑好的进口精酿啤酒馆仍屹立不倒。同时,一些自酿啤酒的小酒馆和小型精酿酒厂也开始在成都扎根。 “本身喜欢喝精酿啤酒,但那个时候穷,进口啤酒好贵哦。”成都丰收精酿啤酒厂酿酒师王睿坦言,既然喝不起,那能不能自己酿?2009年,王睿通过各种手段了解精酿啤酒的酿造工艺,甚至跑到了武汉酿造学院学习。2010年,直播,王睿建了啤酒作坊。“国内精酿啤酒市场确实越来越大。”王睿说,我们最开始一个月用不到10公斤啤酒花,现在一个月要用100多公斤。“产量都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定的,近几年一直在增加。” 业内人士:本土精酿处野蛮生长阶段 “进口啤酒很难保证新鲜,这是本土化生产对消费者最大的意义。”对于酿造本土精酿啤酒的王睿来说,他更希望随着人群收入增多,文化包容性加强,本土酒厂规模化,原材料本土化,本土精酿啤酒成本会越来越低,酒降价,大众接受度越高,最后形成良性的市场格局。 啤酒行业专家方刚认为,国内越来越多的小酒厂加入精酿啤酒领域,本土精酿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的现象,同样的品质,谁吹得牛,就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但没有技术品质支撑、没有稳定性保证,缺乏监管。 不过,本土精酿行业趋势是挡不住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大,得不到满足,风险和挑战肯定有。”方刚说,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精酿啤酒行业,但很多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标准还没有跟上来,不免出现一些粗制滥造。“不过,对于一个处于萌芽阶段的行业,现在谈挑战和风险还为时尚早。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