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的失败证明了腾讯的社交关系并不是万能的,但拥有天天快报和腾讯新闻的腾讯,本应该足以能和今日头条一样在孵化出一个短视频应用,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腾讯明显没有成功。腾讯虽然拥有极强的社交属性,但在短视频上却有心无力,而腾讯尚未能建立起类似头条的生态。所以如果我们这个角度来再回顾腾讯领投快手的消息,腾讯的「焦虑」可见一斑。 界面在一篇报道中指出,「作为一个传统广告人,刘胜义对于媒体产品的打造却不是十分成功,在他领导下问世的腾讯微博以及腾讯微视等产品都在市场上遭遇了滑铁卢,OMG旗下的品牌广告在腾讯收入结构中的比例也渐渐被效果广告超过。在这样的背景下,腾讯确实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而在不少人看来,微信指数的上线对品牌营销意义重大。作为依托微信8.89亿月活以及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而诞生的数据分析工具,微信指数可以对关键词搜索和图文朋友圈的趋势进行展示,方便看到某个词语在一段时间内的热度趋势和最新指数动态,微信指数也可以深度挖掘舆情信息、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数据特征,从而形成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案。 但更重要的是恐怕还是微信指数能够间接获取用户的兴趣点及变化情况,从而对品牌企业的精准营销和投放形成决策依据,最终能对品牌投放效果形成有效监测、跟踪和反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微信指数上线和腾讯OMG架构调整,这两件看似没有什么联系的事情,其实这两件事却有着发生的必然关联。 其实在腾讯的人事公告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腾讯对于资讯、平台和技术都充满了焦虑:面向未来,网络媒体产业将进入需要强化产品技术的新时代。加快算法推荐等技术的突破,打造完整的内容生态,将成为新的战略焦点。 对腾讯来说,加强算法推荐等技术的突破是围剿今日头条的关键所在,但提升品牌广告收入其实才是最终的目的。事实上,微信官方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个想法:「微信推出微信指数,是希望能给个人或企业提供更多价值参考。」从这个角度来看,微信指数深夜上线,又迅速被下架,然后重新并不完善的上线,或许不是偶然,这很可能是任宇昕上任烧的第一把火。 实用性的缺乏:微信指数不够完善,很可能是下一个小程序 对于公关营销和广告监测来说,任何传播其实都会考量社交媒体带来的影响,在微信成为流量黑洞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缺少了微信的数据肯定也是不完整的。在过去广告主只能通过阅读量和点赞量等单一的标准来评测,但现在他们可以方便的通过微信指数来作为辅助标准,「微信指数」的出现可以说终于填补了这一空白。 事实上微信在开放数据这一领域一直在尝试,从强化顶部搜索栏功能到一键查看朋友圈热文,甚至可以通过搜索「朋友阅读的原创文章」一窥好友们的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都显现出腾讯大数据的开放和能力在日趋提高,微信指数的诞生在业内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 微信需要通过不断的开放,让用户能够更长时间留在微信上,不久前,我曾写下一篇《从微信更新新版本说起,今日头条和微信将必有一战?》,在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个观点:出于用户体验考虑,朋友圈没办法像微博的信息流那样大量的提供广告位,微信品牌广告即将开始接近上限。微信或许也注意到了这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去年微信曾进行“朋友圈热文”的试水,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能够增加品牌广告的展现。所以基于这个角度,微信上线类似今日头条的信息流已经迫在眉睫。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今日头条早已上线了类似「百度指数」的产品「媒体实验室」,这或许是两大平台走向移动搜索的殊途同归,而这又会是一场新的较量。互联网观察者徐磊表示,「虽然现阶段微信还是选择让小程序先战线下,并且把搜索入口藏的很深。但一旦时机成熟,小程序+搜索+指数模式,也许就是微信一套新的搜索体系出现的时候。首先完善小程序的用户场景,然后再完善微信指数,也许是更好的路径选择。」 至于微信指数能否成为「微信红包」之后又一大现象级产品,目前不得而知。毕竟如今的微信指数仍然只是一个半成品,若要使用这款产品,仍然需要我们在微信客户端最上方的搜索窗口,搜索“微信指数”先来找到产品,再输入关键词检索才能得到结果。 正因如此,「入口太深」和「不支持模糊搜索」成了微信指数的一大槽点。而微信指数功能上的缺乏则成为另一大槽点,相比更加实用的百度指数,目前指数不仅没有提供相应的搜索图片,甚至连百度指数的地域分布情况和具体的时间节点也没有。更不用说不同关键词的对比趋势,单凭一个单薄的数字,对于真正对数据有需求的人来说,用处还是不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