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威马汽车的“产品”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即威马准备在汽车上市前先期推出“出行”服务,但是沈晖并未言明该服务的具体形式,只是提到了(汽车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将会分立,用户ID等概念。结合着奔驰的Car2Go与Car2Share服务,以及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智东西认为威马汽车的出行服务很有可能与分时租赁、P2P车辆共享有关。 三、威马造车关键布局:钱、人、供应链 汽车产业不同于消费电子,其制造难度远远超过手机、电脑等IT设备,并且还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重资产行业——行业壁垒极高。 在汽车圈的人士看来,目前世界上唯一出现的一家新汽车公司,并且活下来的只有特斯拉一家。(观致,宝沃等新品牌由于仍由传统车厂投资,且汽车架构与运作模式与传统汽车无异,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统车厂的一个新品牌罢了) 而这也直接说明了汽车领域创业的艰难。为此,威马在资金、团队与工厂方面进行了布局。 2016年8月,有媒体称威马汽车完成了十亿美元规模的A轮融资,一举创下了近年来国内创业公司A轮融资之最,不过当时报道并未披露资方。 在采访中,沈晖向智东西谈起了这笔投资的来源,提到是喜欢投资超前项目且关注长远收益的长青基金。 “长青基金,我们的投资方都是长青基金。”谈及投资方,沈晖多次提到长青基金这一概念,“我们其中一个股东当年投资优酷土豆等了13年才退出。”而沈晖的言外之意,则正是威马汽车没有太大的盈利压力,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发展。 虽然股东不急于收回盈利,威马A轮融资的金额巨大,但乐视等公司也过表示需要投入200亿元才能完成生产,那么威马汽车这笔钱够用吗? 至少在沈晖看来,这已经足够支持其完成前两款车型的上市销售了,而即使是未来继续需要融资,沈晖也显得非常自信,他说道,“我们的团队在收购沃尔沃的时候总共融了三四百亿元,融资不是问题。” 目前,威马汽车已经拥有了一支800多人的团队,并且在上海、北京以及慕尼黑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其中上海为全球总部与设计/研发中心,北京为大数据/车联网研发中心。德国为工程技术中心,且威马汽车在底盘、车身等工程技术方面的研发工作主要在慕尼黑进行。随着公司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威马的团队也将在2017年底扩充到1500多人。
(配图为威马汽车上海办公室) 与此同时,威马汽车在2016年11月底,将自家的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落户在了浙江省温州市, 一期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人民币,并将着重打造一家C2M,即用户-制造商的定制化工厂。用户可以深度定制自己的威马汽车,并且全程追踪车辆的制造状态。 眼下,威马汽车的工厂正在进行土建工作,预计2017年8月开始安装生产、调试设备,并将在2018年开始正式生产。一般而言,一款汽车的研发周期在48-60个月,而为了尽快将车型推向市场,新造车运动的玩家们则普遍将研发进度压缩到了36个月左右。 (配图为威马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奠基仪式) 想要加快推进速度,除了建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搞定供应商,而从目前各家公布的预计期限来看,威马汽车的研发速度已经相当之快。 “汽车制造涉及数万个零部件,有70%的部分是由供应商提供的,我们的第一款车型目前已经签下了90%的供应商。”沈晖如是说道。而关于其合作伙伴,则包括全球最大的汽车部件供应商博世,以及地平线机器人公司。 同样的,生产资质也是新能源汽车创业中不得不提的一个问题。“威马的牌照申请的怎么样了?”智东西问道。 “如果我都拿不到,那么别人也拿不到。”对于这个问题,沈晖依然以其说了多次的“豪言”作为回应。诚然,作为汽车行业的一名老兵,沈晖参与组建过多家整车厂以及相应的资质申请问题,其敢于放出“豪言”的底气也正是来自于此。 智东西在之前报道那些已经获得生产牌照的新玩家时,曾经介绍过,开奖,在申请生产资质的时候需要向相应的检测部门提供15辆样车,而一些新造车玩家由于车型研发尚未结束,自然无法提交样车,更别说审批了。
(配图为前途汽车的15台测试样车,该公司已经于2016年10月获得了生产牌照) 而沈晖则向智东西表示其首款车型的15辆样车已经送检,由此可见威马汽车的新能源车生产资质应该能够赶上首款车型2018年上市的时间进度。 四、结语:中段冲刺的新造车玩家们 同沈晖对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位久经沙场的汽车行业老将的沉稳淡定,也能感受到对新造车即将遇到各种挑战的乐观、积极应战状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