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科技 文/崔鹏 进入2017年之后的这半个多月,滴滴过得并不舒心。 月初滴滴刚对裁员传闻进行了辟谣,“滴滴出行打车难”的话题又在近期成为了新的舆论焦点。大量用户指责出租车越来越难叫,滴滴采取的“建议调度费”功能纵容了大量出租车司机挑单和拒载行为。 滴滴方面给出回应称,打车难和打车贵的原因在于供需失衡。新政的推出减少了滴滴快车的供应能力,大量用户转而选择出租车,临近春节大量司机回家也加剧了这种失衡。然而滴滴的回应并没有完全平息负面的舆论声音。 这家在过去几年时间里被投资人和舆论捧为“独角兽”的巨无霸创业公司,吃下Uber中国之后,并没有迎来期待的大爆发,而是陷入了高压政策和舆论质疑的漩涡。 新政下“疲惫”的滴滴 网约车新政出台后,滴滴在一线城市的运力正在面临大幅缩减的境遇。 多位滴滴快车司机(非京籍)告诉搜狐科技,很多朋友都放弃跑滴滴了,自己也已经想好了退路,“先跑着看,实在跑不了就不跑了”。部分辞去老家公司来北京全职开滴滴的司机表示,“(不行)就回家去呗,反正现在跑(滴滴)也赚不了多少钱”。 滴滴对于新政的结果早有应对,但并未完全预料到新政的严格程度。去年网约车指导意见出台后,就有滴滴司机告诉搜狐科技,滴滴开始邀请排量1.8T或2.0L以上的快车司机进行认证。 从司机出示给搜狐科技的短信内容看,这项认证计划被滴滴称为“优享司机认证”,并且只提出了排量需求,并未提出户籍、牌照和轴距要求。当时的滴滴应该对政策保持着相对乐观的态度。 然而最终事与愿违,曾经疯狂扩张业务线、打造出行全平台的滴滴,正在承受严厉的网约车新规带来的阵痛。 滴滴曾表示,在上海已激活的41万专车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名司机有上海本地户籍。按照这个比例,新政实施后,滴滴专车和快车的订单量将面临断崖式下降的风险。 司机减少订单量下滑 滴滴快车的诞生背景是Uber中国推出“人民优步”的低价专车,作为滴滴的防御性“武器”,它在与人民优步旷日持久的补贴大战中曾为滴滴立下“汗马功劳”。 根据滴滴方面的公开数据,2015年5月滴滴快车的日订单量就已经超越了滴滴专车,在2016年5月时,滴滴快车+专车的日订单量就突破了一千万。滴滴快车和人民优步的长久性补贴”大战“一方面帮助滴滴稳固了自身的市场份额,开奖,另一方面也让快车(以及快车拼车)订单占比位居全平台之首。 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之后,作为防御性产品的低价快车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加之滴滴在IPO前需要一份漂亮的盈利报告,提高现有产品线的盈利能力成为迫切需求,快车价格在取消补贴之后一路上涨,已经接近了出租车价格。 新政出台后,大量非京籍非京牌的司机将逐渐从滴滴平台淡出,占据滴滴巨大流量份额的滴滴快车遭遇巨大打击。 同时,快车业务线裁员的消息也不断传出,滴滴内部业务线员工曾对搜狐科技表示,滴滴收购Uber中国后,快车和专车业务线的调整就一直在进行,部门和人员优化成为常态,这被外界看做了变相裁员行为。 临近年关,还出现了非京籍滴滴快车司机抱怨滴滴平台分配订单不公平的声音:部分外地司机声称,订单大多被优先派给了京籍京牌车辆,导致非京籍快车司机订单量大幅下降,而他们咨询滴滴客服后得到的回应是要优先保证北京牌照车辆的运营效率。 在滴滴平台无法满足出行需求的部分用户,将转去其他出行平台,滴滴也面临着部分用户尤其是高端用户的迁移风险。 神州首汽虎视眈眈 前有“政策狙击”,后有对手穷追猛打。 滴滴订单流失的最大潜在受益者是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部分打不到滴滴又有高付费意愿的用户将会转到这两家平台上。 神州和首汽一直走的是高端专车路线,虽然订单量与滴滴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但客单价较高,用户粘度也相对较高,不太会收到补贴额度的影响而更换平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