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1 月底,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和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Neuron》上联合发表了一篇概述论文,介绍了「中国脑计划」在基础神经科学、脑疾病和脑启发计算上的研究进展。中国脑计划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最近,该论文联合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CEBSIT)副主任徐波在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做了「类脑智能研究及发展方向」的主题演讲,以下是机器之心现场整理的内容。
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类脑研究出现的时间不长,这个领域里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为大家带来新思考。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是目前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在人工智能领域里,除了深度学习以外,类脑计算这个词出现的也越来越多了。类脑计算通常是指研发新类型的芯片,电子器件和体系结构等等,在软件上与信息处理研究,构建模型和算法等等相关。类脑计算还有一种提法,在 863 的课题里面叫做类人智能。类人智能主要是行为级别的考量,目标是在功能上产生与人可以相比较的智能,但不关注达到目标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所以这里面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在英文里,类脑在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有人喜欢用 brain like,顾名思义,通过研究复制或者部分复制人类大脑,这种说法忽略了如何复制大脑;另外一种是 brain inspire,受脑启发的智能,或者受脑启发的计算,简称类脑。这是基本名词和概念的解释。 在内容的第一部分中,我选择了和计算学习相关的一些方向进行介绍。 脑科学对人工智能的启发 今年 1 月初 AlphaGo 打败众多围棋冠军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标志。但其实人工智能最大的前景在于它会在未来 5 到 10 年中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每个行业都有它的门槛,但是不管怎么样,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方向。我们现有的大多数的智能可称为大数据智能,或监督数据学习,它的最大特点是:这个系统呈现出多大的智能,它的背后就存在着多少人力的投入。包括围棋的应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标注性的工作。但是,我们看到的大数据的智能,有两种问题无法解决: 一类问题被称作超大规模空间,这意味着状态空间非常大,数据再多,对这样的问题而言都是稀疏的。此类问题用现有的方法很难解决。 另一个问题在于现有人工智能都是专用的智能。下围棋的系统不能下象棋,扫地的不会擦桌子,它基本上没有自我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反过来看看人类的大脑,欧盟 2012 年的脑计划报告中写道:在自然界里,除人脑以外,还没有一个自然或者人工系统,能够具有对新环境新挑战的自适应能力。新信息与技能自动获取能力在复杂信息进行有效的决策,并稳定工作,直至几十年的能力。也没有任何系统能够在多处损伤的情况下,保持像人脑一样的鲁棒性。而且与其他人工智能相比,人脑的功耗非常低。 受脑启发的智能,据我们的理解,实际上是横跨脑科学、认知科学到智能科学,并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脑科学中,有很多个尺度的大脑的观察机理可供借鉴。其实在很多的脑计划里面,比如美国的脑计划(2013 年启动),它的重点是在突破大脑的观察的技术,测量的技术,希望能看到每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而日本的脑计划(2014 年启动)主要关注于脑疾病。欧盟的脑计划(2012 年启动)主要是做大脑模拟,为新一代的信息处理的研究提供依据。从其他国家的类似计划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
另外,在认知科学中,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比如近年来,我们在大脑中的视觉、听觉、语言中对于认知通路的研究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在这其中视觉通路的研究是最多的,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脑认知功能奠定了基础。 智能科学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本来就存在一套计算方法在这个领域发展。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