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人物》采访的3天后,黎瑞刚要飞到美国开董事会,美国大选期间,直播,他开始关注美国主流媒体对特朗普的态度,「《纽约时报》是对特朗普很敌对的嘛!」他发现。这点他能想明白,黎瑞刚和美国的好莱坞与华尔街早在SMG(上海文广集团)时期就建立了极好的合作关系,「我在美国打交道的很多朋友,绝大部分当然都是民主党这一派的,因为你要知道好莱坞是亲民主党的,投资圈里面也有很多是亲民主党的,还有媒体圈的人。」「尤其是纽约,纽约民主党是很强大,很强大的。」不过《华尔街日报》他就有点看不懂了,他注意到这家报纸「不是这么穷追猛打」,「那《华尔街日报》在动什么脑筋?」看到在美国董事会中间有两个小时空档,他决定给《华尔街日报》的出版人罗伯特·汤姆森写一封邮件,「我说你如果在的话,这两个小时我过来跟你聊聊天。」 邮件是他在接受《人物》采访同一天凌晨3点多钟发出去的,那天夜里,他1点多回到北京,想到第二天还有很多事,本打算回去快点休息,结果来回和美国打电话又折腾到凌晨3点才睡觉。早上他有些担忧还没完全清醒过来又要接受《人物》采访,「一早我就急匆匆地冲了个凉水澡,有意把温度调低一点,想刺激一下。」当谈起罗伯特·汤姆森在他早上醒来前已经回了邮件,他感到开心和振奋,「他说在,他说你过来。」 李川印象中,任何新的年轻人的消费场景一旦出现,黎瑞刚都会尽可能去感受。最近他去了某个风靡欧洲的DJ现场,半夜兴奋地打电话给李川,「他说这边我已经喝了半打啤酒了。」「这么多人他说没有坐座位的,年轻人这边非常沉浸,体验是非常好,非常嗨。」「一方面喝着啤酒,一方面欣赏着电子化的那些音乐。」那时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钟。而此前,这位著名行业大佬刚刚在非常严肃的场合做了一场财经演讲。 投不投Bilibili?李川至今记得当时这是个艰难抉择。 那是两年前,中国互联网视频平台更多的思路还是把电视这种传统商业模式复制到互联网上,在市场上声称自己是「互联网上的电视台」,方便与资本和用户对接。 以弹幕著名的Bilibili(简称B站)与这种套路全然不符,它还颇具挑战性地会让很多传统观众不适,「可能年纪比较大的这些观众觉得是一个骚扰」,「看一个动画片,我们欣赏这个动画片就可以了」,「它这个字幕飘在那里面」,有时弹幕疯狂到视频都看不清楚了,李川认为对他这代人而言完全是一种颠覆性体验。 也有一些优秀敏锐的商人注意到了资本还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比如马化腾就曾在一次活动中表示,希望多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在那时,他察觉到新一代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已经表现出了和上一代人完全不同的接受习惯。那次活动在复旦大学举行,面对大学生,马化腾说出了自己的一种危机感,呼吁应该注意到这种接受习惯更新换代的变化。 马化腾的危机感来自美国一个叫做「阅后即焚Snapchat」的App,那是一个在年轻人中风靡但是他用着毫无感觉的应用,「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喜欢的东西我越来越看不懂,这是我最大的担忧??这是我觉得最可怕的。每天早上醒来最大的担心是,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使用习惯是什么。」马化腾坦言,他预感到受众习惯变化会带来颠覆性效应。 这在当时远没有被足够地重视。面对B站,很多人仍按固有经验把它与普通视频网站对位。那时各大视频网站打得凶猛却全线亏损,在这种思维定式下,没有人认为这样一个小众平台会有生存机会。 给李川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大家都陷入这种思维定式不能突破时,黎瑞刚却用他的好奇和对未来的谦卑做到了。 决定要不要投B站的过程中,李川记得让黎瑞刚一下眼前一亮的恰恰在于对为什么看视频同时还会看弹幕这一问题理解的突破上。 B站上飞过的弹幕会让很多传统投资人感到烦躁,但从另一种角度看,年轻人能一边看视频画面一边看弹幕,这恰恰说明了他们的能力。如果比作计算机,那么,他们的CPU比「我们这边的CPU」要强大很多,这是新一代年轻人,从诞生之日起,他们就是互联网真正的原住居民,李川说。 正是因为黎瑞刚看到了这种革新性力量,他一下对B站产生了浓厚兴趣。 两年后,经历过社交媒体上以90后为主导的粉丝经济洗礼,大部分从业者对马化腾当时的担忧已深有体会。资本市场逐渐意识到找到能满足年轻受众全新接受习惯的互联网产品是何等重要。而B站无疑是顺应了这股潮流的明星产品,它被看作具有全新现象级文化意义、聚集不断扩大的年轻人群体的重要平台。 体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