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在六月份的上海电影节论坛上说,三万块银幕还是太少了,“未来中国银幕总体的数量超过 7 万块以后,中国电影院的高速发展会走下坡路。”然而,扩张的结果是大量质量并不合格的影院进入市场,当电影市场增长遇到困难,票补减少,他们的经营也陷入了困境。 小影院进入低谷的时候,也正是大院线出手收购的时候。11 月份,曾茂军承认电影市场遇到了困境,但他认为这种困境可能是一个机会,“今年票房收入的放缓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收购估价。随着市场从前三年的大热中冷却,以及一些短期流动资金的流失,我们会变得更强大。” 持有类似看法的不仅是万达,资本方纷纷看中了院线生意。二月份,万达先后收购大连奥纳影城和广东厚品、赤峰北斗星;五月份,阿里影业投资大地影业,持股 4.76%,当代东方收购华彩天地 51% 股权,获得后者控股的上海弘歌院线;八月份,阿里投资杭州星际,持股 80%;九月份,完美世界收购今典院线;十月份,中影收购收购大连华臣影业 70% 股份;十二月份,博纳影业完成 A 轮融资,宣布融资主要用于影院建设。 整合之后形成的大院线议价能力更强,能够获得更多的上游资源,同时,大公司也能带来更为严格、高效的经营策略,在市场寒冬时候削减成本,顺利渡过。 不过,这些公司更在乎的,是从院线入手,建立起贯通上下游的电影公司。 万达主导的五洲发行依靠院线终端优势,在地面宣传、排片等方面都建立了巨大的优势,并能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向竞争对手施压。《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时候,冯小刚在微博发布公开信,指责万达为报复叶宁离开万达,前往华谊,于是打压排片,在万达巨大的资本和渠道优势面前,中国电影最重量级的导演成了弱势群体。 资源集中也让分线发行成为可能。在美国,并非每一部电影都会在全国所有电影院上映,不少电影都只会在个别地区的个别影院上映,以避免资源浪费。倘若中国院线有着足够的力量,便可以尝试针对不同地区,提供差异化的内容。2016 年的长春电影节上,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艺术院线,这是分线发行的一种尝试,虽然目前还看不出效果,但无疑为中国电影的创造力多提供了一个渠道。 未来伴随着万达这样有实力的玩家海外野心不断膨胀,传统院线巨头对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加速,以及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从上到下布局产业的需求加剧,这场巨大的院线整合运动还将在一定时间内继续持续下去。 足够多的影院,足够多的资本,足够多的观影人口,2016 年的增长乏力并未动摇中国电影市场这三个利好因素,只是把它的缺点更加赤裸地暴露出来:缺乏好的电影。而只有建立完善的电影工业,中国才能拥有持续生产优秀电影的能力。 如果我们把中国电影2016年经历的这场整风运动放在更广阔的时间中去考量,会发现美国经历数百年才形成成熟体制,而中国现代电影只经历了近20年的历程,混乱与调整其实都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如果将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比作一场有序的接力赛,那么中国当下更像是正处于混合跑阶段,而且在跑道上,没有真正牢不可破的规则。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的是,2015年中国电影繁荣的实质背后其实是一个被资本催肥的巨婴,大量的票补和作假推高了住水位。2016年则是去泡沫化的一年,溃败则可能让让更多的电影人走过了盲目期,他们开始思考内容生产、差异化等问题。这些思考未必马上能收到成效,但将是未来重要的基础。 中国电影远未成熟,它更像青春期少年,躁动不安,疯狂生长,有时不免走上岔路,新的规则尚未建立,原有的规则已经被打破。而 2016 年的当头棒喝,或许会让这个少年,没那么容易学坏,从而在自我组织内部长出灵活的自我调节机制。 电影依旧是艺术王冠,但它面对的注意力竞赛非常激烈。直播、电竞、视频网站在年轻人娱乐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版权剧、网剧质量正逐步提高。而且,电影下线之后,往往一个月以后便能在视频网站上观看,电影在影院的生命因此大大压缩。如果优秀电影作品不能做到层出不穷,那么就很可能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对于2017年的电影人来说,除了生产好内容,他们无事可做。 由《奇葩说》缔造者马东出品,三季冠军及幕后导师团队,华语圈最会说话的组合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邱晨等著,蔡康永、罗振宇、高晓松联袂推荐的新书《好好说话》在36氪正在进行预售。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36氪专属页面购买,享受36氪读者专属福利!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