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理应该这么说:一些来自于小摊和饭店的油烟,常年不加过滤地大量排放,虽然对整个城市的PM2.5贡献非常小,但会极大影响周围小范围内的空气状况。近距离居住的居民,被迫承受高出城市平均状态的污染物浓度。本来河北的空气质量就全国倒数,楼下再白天来个早点摊、晚上来个烧烤摊,倒霉催的附近居民,等于一家伙搬到了新德里。 为了这些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治理小摊和饭店的油烟排放当然无可厚非,而且早就应该治理。但你平常置之不理,等到预警时,打着治理雾霾的旗号猛来一波,真不怪人反感你。 民间的反馈 现在,政府迫于治霾压力,匆忙上阵了一些措施,有的在收效上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核算,有的在具体的条款上简单粗暴。 因此,来自民间的反馈非常必要。 正如《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中所写:在洛杉矶长达60多年的抗霾史中,如果回过头去看,你会发现普通民众对这项事业的推动。 当然,积极的反馈与推动,跟反智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由于反感“一刀切政策”,有些人已经愤慨到了连“机动车尾气是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都不承认的地步,宣扬“机动车对雾霾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这样明显违背科学事实的论调。而他人对科学问题的澄清,也招致诸如“洗地”之类的谩骂。 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只有非黑即白的两条路;而所有的讨论,最后都演变成编瞎话、扣帽子、泼脏水、你死我活的肉搏场。 所以,我必须强调:我所说的“来自民间的反馈”,并不包括这种反智攻击。 最后 美国规定的PM2.5浓度日均上限是35μg/m3,日均超过50μg/m3就大惊失色。但在京津冀和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大家已经在日均100+μg/m3中泰然处之。 在雾霾笼罩之下,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健康风险;而任何一种限排政策,最终都会多多少少地给某个群体造成不便,或者付出经济代价。 尽管机动车总体上贡献了20-30%的PM2.5,但按排量细化后会发现,“国123”对PM2.5的贡献,至少在“国45”的10倍以上,但在北京,前者数量还不到后者的1/3。这种前提下,仅用尾号进行限行是非常粗暴和懒惰的。我们需要对不同排放标准的车辆做出区分,限排应该精细化操作。
公共政策的设计是一门精妙的学问。治理雾霾不仅要立足于科学,同时也需要综合考量成本收益比和公众接受度等方面。不仅对机动车如此,对燃煤、工业等污染来源的其它大项,也是同理。 对PM2.5进行源解析、研究反应过程、找到科学结论,这很难; 但更难的是,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寻求一套在成本、效率和群众接受度上,达到三方平衡的公共政策。
大脸撑在小胸上 分享知识、视角、热情 微信号:dlczxxs 微博ID:@大脸撑在小胸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