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雾霾来势汹汹。在北京,空气污染橙色预警从2016年12月30日0时开始生效,再几次延长期限之后,目前以延续至1月7日,届时将依据空气质量实况及临近预报解除预警。 在接连不断的机动车限行、禁行政策下,雾霾依然笼罩着华北地区,不禁让许多人发出疑问:凭什么让私家车背锅? 在这篇文章中,大脸撑在小胸上细化了不同排放标准的车辆对PM2.5的贡献,并分析了目前的“限行政策”和其它防霾措施存在的问题: 不同排放标准的车辆对PM2.5的贡献有差异。2015年,“国123”对PM2.5的贡献,至少在“国45”的10倍以上,但在北京,前者数量还不到后者的1/3。 公共政策必须考虑公众接受度。现行的“限行政策”不区别对待不同排放标准的车辆,“一刀切”的做法简单粗暴。有些地方甚至为了应对重污染而削减基础生活保障,这是懒政。 机动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包含两部分,不仅有直接排放出的一次颗粒物,还包括“二次反应”产生的“二次颗粒物”,后者在一般认知中被广泛忽略。但这是很专业的知识,一般公众不了解,官方科普也不够,造成普通人在直觉上无法相信机动车的总体贡献。希望更多人对此有所认识。 文:李汀 在雾霾的笼罩下,我国已经有北京、杭州、成都、天津等10个以上的城市,在实行机动车限行措施,而限行标准多以尾号来划分。这些限行政策一直广受争议。 由于目前源解析技术的局限,对PM2.5来源的分类,大多只能到达“机动车”这种大项,还无法解析出更精细的来源。 但我们可以做个估算:2015年,“国123”对PM2.5的贡献,至少在“国45”的10倍以上,但在北京,前者数量还不到后者的1/3。 看不懂的请从这里掠过 1 尚未被广泛认识到的“二次反应” 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分为两部分: 1直接排放出的一次颗粒物,这部分其实非常少,只占PM2.5的百分之几。 2 “二次反应”后生成的二次颗粒物,这部分才是大头儿,占PM2.5的百分之十几。 对“二次反应”,你可以这么简单理解:尾气中排放出的气态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不会闲着,而会继续发生各种复杂的化合反应,最终形成颗粒物。 它包括两大部分: 氮氧化物NOx,转化为二次硝酸盐颗粒物,同时催化SO2生成二次硫酸盐颗粒物 碳氢化合物HC,转化为二次有机碳颗粒物。 觉得文字抽象的话,请看图:
移除北京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示意 所以,直接排放出的PM2.5(请注意这里是“排放”),加上二次反应生成的PM2.5(请注意这里是“生成”),两者合起来,机动车总体上对PM2.5的贡献就是20-30%(请注意这里是“贡献”)。 注:这个值,即使在同一城市,也会随着不同年份、季节、取样站点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给出的是个范围*1。 “二次反应”是很专业的知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官方科普也不够,造成很多老百姓在直观感受上难以相信机动车竟然贡献那么多PM2.5。 说到这里,想起前几天热传的一附图: 有人测了几种PM分别在室外和某国产车排气口的两组浓度值
他得出结论:开车是搞环保,吸进去的是脏空气,排出来的尾气更清洁。 So 如果当时你还觉得颇有点道理的话,看到这里你应该意识到问题在哪里了。 这哥们儿只测了尾气中直接排放出的PM,这确实非常少。而尾气中污染排放的大头儿,并不是直接排放出的颗粒物,而是即将发生二次反应的NOx和HC。 如果这哥们儿再测测这两者的值,就不会觉得尾气“更清洁”了。 2 小车对PM2.5的贡献有多少? 你一定很希望我直接扔个数据出来,干净利落地证明给你看吧? 很遗憾——没有。 为什么呢? 因为算不出来。 以现有的源解析技术,我们没办法把PM2.5的来源细分到这个程度。 但我们可以根据排放源做个初步估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