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发展创造条件。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为什么现在互联网金融就发展起来了?这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惊人。20年前很少人有手机,10年前很少人有智能手机,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这为金融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做金融最难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获客存在很大困难。互联网把这个问题克服了,微信、微博都有海量用户,有助于降低获客成本。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很多网上贷款公司根本不跟客户见面,而是用数据分析客户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然后作出判断。相比之下,传统金融机构在做金融交易之前必须要做尽职调查,成本比较高。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相对来说比较宽容。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最早应该是从2004年支付宝上线的时候开始的,如今已经十几年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监管,到2015年7月十部委才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07年有了第一家P2P平台,2015年12月底银监会才公布了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2016年8月公布暂行办法。在这段时间里,尽管不能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政策灵活度确实很大。 我们今天很难解释为什么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相对比较宽松,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互联网金融是全新的事物,监管者不知道怎么监管才合适。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监管者可能看到了传统金融体系对于服务中小企业、中低收入群体不是最有效的,而互联网金融有望弥补一部分空缺,所以允许互联网金融取得一定的发展。探讨原因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只有管这个事的人才知道。我们从外部只能观察到中国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没有把互联网金融公司一下子全部卡死,给了它们生存发展的机会。 中国是否有可能继续引领全球潮流? 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目前来看更多的是互补,而不是替代。互补关系的体现就是互联网金融的普惠优势。互联网最有潜力作出贡献的地方就是发展普惠金融。中小企业、低收入群体没有获得很好的服务,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但在中国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原因之一是中国利率体系不灵活,不能随便提高利率,面向高风险客户的业务难以获得足够的补偿。原因之二是中国没有很好的征信系统。如果每家金融机构都要单独做,成本就会很高。原因之三是国有银行倾向于服务国有大型企业,而不是民营为主的中小微企业。 普惠金融这个词是联合国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的时候提出的,在那以后我们国内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政府要求商业银行,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给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后来还建立了1万多家的小额信贷公司,政策性银行也做了很多工作。 客观来看,这些政策确实有效果,但不是特别理想。比如这几年监管部门一直在推“三个不低于”的政策,要求每一家商业银行每年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在总贷款中的比例必须上升,不能下降。最后的结果是这个比例上升了,对中小企业融资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 普惠金融有两条比较重要的原则,第一条原则就是机会均等,不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第二条原则就是要商业可持续。普惠金融不是政府补贴,也不是慈善资助,需要立足于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有的银行擅长服务小微企业,有的银行不一定擅长。有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已经很高,有的银行则比较低。如果一刀切地要求小微企业贷款比例只升不降,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总之,如果行政手段比较多,发展普惠金融的效果会打折扣。 互联网金融用数字技术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可能性。金融领域有二八法则,传统金融体系只服务最好的20%的客户。如今互联网金融可以服务剩下的80%的客户,而且仍然有利可图。下面分析两个互联网金融领域,看看互联网金融是如何运用技术优势做到普惠的。第一个是网络支付,第二个是网络借贷。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