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四岁,每当见到周昆搬出摄像器材,便会来一句,「哟,坤哥,玩花卉呐?」说起这个,周昆咂摸起了嘴巴,蓄了一年的胡须微微抖动,在儿子心中刷出了存在感,令他知足。 有了头条号保底,周昆开始探索另外的出路。「植物都有顶端优势,顶芽会释放激素抑制下面枝叶的生长。」他用植物打了个比方,并认为自己不能在舒适区里等死,需「去除顶端优势」。他尝试过卖产品、也给别人做过淘宝客,但「实验结果都是 NO」。倒是一些创业服务机构开始找他来做内容培训,令周昆觉得脚下的路越走越宽。 听说,老东家近两年收入出现断崖式下滑,周昆走了半年多,他那张办公桌还一直空着。 2
潘灏也参与了《生机》纪录片,他的头条号累计阅读量已逾 5000 万次 年轻情侣过日子往往不大经心。40 平的一居室,凡是能堆的,都给堆高;凡是能挂的,都给挂上;凡是能摆的,都给摆满。冷不丁来个外人,还真没处下脚。 这间位于郑州北三环外的小公寓,现在是潘灏和女友的住处兼各自的办公室。华北的冬天罩着说不清的霾,刚过午后,房间里已经有点暗。 这个 24 岁青年的主业是:教人养猪。头条号「猪倌巴巴」上那些动辄数十万阅读量的养猪科普文章,都是他坐在床边敲出来的,有 5 万固定读者。 「唉,真不是大号。」 刚联系上潘时,他听说「又要采访」,在微信那头简直为难起来,「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种感觉,没做什么事,吹得却比什么都大。就像一个长相三分的女子,被吹成五千年一遇的美女。」 今年 4 月,潘灏接到今日头条的电话,受邀成为「千人万元计划」自媒体作者。他拿到了每月保底 1 万元的收入,并开始登上演讲台、走到镜头前。有媒体称他为「第一养猪自媒体」。 整件事对于他都有点突然。成为「自媒体大号」带来的某些改变,他还在消化。 潘灏没养过猪。他出生于新乡卫辉农村,爸爸是乡村小学校长,爱编故事、讲故事,潘灏至今还能随口讲出不少,不是小狗小兔的童话,更像接地气的民间寓言。 他在江西抚州的东华理工大学读对外汉语专业,毕业时投奔了郑州的表哥。两年里,他换过 5 份工作,做过广告文案、销售。 有一阵子,他总听人提到一个词:自媒体。听不懂,就去搜索「自媒体」,搜出很多 QQ 群,随便进去加了一个群友。对方告诉他,在今日头条 APP 上写文章,可以赚钱。 当时潘灏和女友在同一家兽药公司工作,潘灏是网络运营,负责整理发布与养猪相关的资讯。上班不算忙,可 3 千多块钱的工资让他对自己和女友的未来心里没底。他申请了「猪倌巴巴」头条号,让同学帮忙 PS 了个飞翔的小猪,当作头像。去年 10 月 26 日,「猪倌巴巴」发布了第一篇文章《吃过猪肉也不一定见过猪跑,我国的猪竟然有这么多品种!》。 从一开始,潘灏就把在这里写文章当赚钱的事儿做,所以没有选择写自己大学时爱写的时事评论或小说。 最初他自己的头条号没有收益,潘曾数次发邮件,申请开通头条广告。「我就是能把一些很没有意义的事坚持下去。天天发邮件,天天发截图,说我这流量也不小……」 半个月后,猪倌巴巴的流量终于爆了一次,潘灏一天赚了 700 多元,这让小情侣惊喜。虽然多数时候收入水平仍是一天十几元,但潘灏投入了更多精力,中午下班提着快餐回家,边啃汉堡边码字。他平时脑子里就在想素材,真正敲起来挺快,一两个小时能写出一篇。 5 个月后,潘灏的头条收入翻了一番。接到「千人万元」邀请电话的那个月,他和女友刚搬到现在的住处,房租涨到 1800 元,写得也就更卖力,在头条号上赚了五千多元。 今年 9 月,潘灏和女友一起从公司辞职,在家办公。在郑州,1 万元的保底收入,基本相当于大型企业中高管的工资。潘灏和女友的生活从大半年前起变得不一样了:出门不挤公交,主要靠打的;情人节时一口气花 2 千元给女朋友买了 3 双鞋,寄到公司,遭受不少羡慕嫉妒恨。 签约后,潘灏一直在朋友中宣传这个能赚钱的创作平台——农村孩子的厚道,让他总觉得这个机会来得太容易,便本能地帮助别人来消除不安感。他成功安利了 8 个朋友开始写作,其中,前同事王先生运营了一个养鸡的科普号,有时广告费比潘灏挣得还多,最近也受邀签约「千人万元计划」。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