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后显慧(Luke),三节课创始人兼CEO。作者有十年以上产品经验,原百度搜索产品架构师,资深产品经理,《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一书作者。 最近两周,我用两篇文章(&)来和大家分享了俞军的3条产品方法和俞军对产品经理成长的看法。 俞军老师后来发微信告诉我,说我对产品方法的理解从第一条到第三条的理解深度分别为:7成、5成和3成。(我想应该是10分制吧,如果是100分制……) 他认为我对产品价值的理解算是7成,对用户样本量的理解是5成,对怀疑精神和迭代思维的理解是3成。 这大概是和我个人的理解能力和产品经验相关的。 自己的内力修为尚浅,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使出来我也只能领悟到皮毛的感觉就是这样吧。 但本着“输出是最好的输入”的原则,我也试着对俞军的产品方法和产品经理的成长方法进行了一些反思,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悖论和认知陷阱。 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为了批驳而批驳,而是我在理解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疑惑和逻辑悖论,希望通过这种反思把我的一些想法梳理出来。 一、关于产品方法方面 产品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换用成本 这是俞军产品方法的第一条:产品用户价值。正如我在第一篇文章里提到的,这个公式可以从感性的角度来模拟产品价值的正负。也就是有读者在留言中指出的:这个公式可以告诉我们这件事该不该干! 但其核心问题也在这里,它只能模拟价值的正负,但无法稳定地评估具体的产品价值,这样的结果是产品的用户价值因人而定、因时而定,无法给出稳定的预期。极端地说:会陷入到用户价值不可知的境地。 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问题: 1. 你无法用感性体验来减去理性的成本 新体验和旧体验都是感性的体验,因场景和心态而改变,换用成本则是一个偏理性的成本,这两者逻辑不一致。 你无法用感性体验来减去理性的成本。 在这里,俞军把用户的感性体验和理性体验放在了一起,但我们知道人是复杂的,至少在三个层面需要解读: 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人,理性、自利,就像博弈论里表现的一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在边沁的《功利主义》里面就说的很清楚,人是功利的,而国家是最大的功利体。 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又具有乌合之众的大众心理学特征,具有很强的群体特性、从众心理,这点我在后面还会展开分析。 作为心理学意义上的人,则可能根据过往的经验、当前的环境甚至一些莫名的情绪来做出决策。 这个公式里,其实我们没有看到一个统一的逻辑,所以我个人认为,用户价值到底该如何算,其实是很难操作的一件事。 2. 换用成本因人而异,甚至习惯有时候是最大的换用成本 比如以我自己参与的百度新首页的例子来分析:百度新首页对于用户的价值是什么样的? 先看看新首页: 老的页面: 看起来新首页简洁大气:负责UI设计的总监告诉我,百度一下的按钮用了中国人最喜欢的“藏青蓝”,是8000多位用户反馈的最喜欢的颜色,整个视觉是经过4个月的调研修正之后出来的。 上线前经过上百万用户的测试,可以说完美无瑕,用户太爱了!所以,新的页面体验理论上是大于老的页面体验的。 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新首页上线后的一段时间,我们从用户反馈系统看到的数据是这样的:每天大约3000个feedback,其中稳定的有10%的用户,也就是200-300的反馈是负面的。 并且,他们特别不喜欢新页面,希望我们加一个按钮“回到老版本” 然后,他们自己去搜索“百度旧首页”就出现了如下的内容: 大家觉得百度首页够炫、够漂亮,但不习惯! 再来看一下这个公式:产品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换用成本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