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峰瑞资本的好伙伴 Peter Thiel 的这篇文章最近传得很广,我分享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点: 一、美国的创新环境和中国不一样,美国技术很先进,利用技术带动商业的突破,而中国还处于消费需求和供给的匹配过程中。 这种区别源于美国传统产业的机会不多了,衣食住行类的都已经很发达了,所以要利用技术创造新的产业,比如太空产业。但在中国,传统产业还有很多机会,因而,在中国要更多地考虑技术和产业结合的问题。 以最常见的衣食住行为例。中国的衣服现在比美国贵,但是质量没有美国好;我们吃的东西总被爆出质量问题;房价也比美国高;交通拥堵和污染都比美国严重。在这些常见的产业中,中国还有极大的改善的机会和升级的空间。 这对创业者的启示就是,不要简单地去追 ABC 的概念,AI, Big Data, Cloud……更多地要从切切实实的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去思考,去构建新的商业机会。 二、Peter 独立思考的能力值得学习。他不跟风,不追求浮夸的词汇,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往往思考方法是值得借鉴的,虽然思考的结论不一定要相同。 Peter 特立独行的案例很多,最近的一个就是美国大选。硅谷那么多投资人和科技大佬都支持希拉里,而他一个人支持特朗普。虽然最后的结果未必是最好的,但 Peter 的思考过程肯定是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即美国中产阶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本有希望的生活。 说回创业和做投资,每一年大家都会讲风口,所谓的风口,有的是真的风口,有的是大部分人形成的统一观点,我们也叫风口。过去两年那么多 O2O 公司死掉了,因为很多服务其实并不创造价值。比如说,O2O 上门服务,看起来服务体验改善了,但是它的成本结构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它可能的确省去了实体店的成本,但是劳动力的成本可能增加了,因为一个劳动力在实体店里一天可以做十几单,上门服务他一天只能做两三单。 所以,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应该经常坚持的一件事情是,问基本性的问题,fundamental 的问题,回到商业的本质,并基于商业的本质坚持自己的观点。 Peter Thiel 的投资逻辑 整理自 Peter Thiel在 KV CEO Summit 上的演讲 译者 / 尹艺霏 郭蕙 张耕
▲ 我们的译者小组逐字逐句翻译了 Peter Thiel 的演讲,还为视频配上了中文字幕哦。他看上去有点不善言辞,有时还磕磕巴巴,但头脑无比清醒,妙语连珠,而且淘气地将企业家比作二手车经销商,将科学家比作谢耳朵。戳视频看看吧?? 以下为演讲正文:
我觉得有太多的事情可以谈论,其中有一类反思起来比较有意思,是我在过去十年中在风险投资上学到的一些东西。当我们创建 Founders Fund 之后,大概是在 2007 年、2008 年,我们有一个想法是将这个品牌定位于一个 “科幻类项目”(Science fiction fund)基金。我们会投资最具未来感、触不可及、科幻一样的项目。 我们觉得难以把这个想法告诉别人,因为这样一个品牌可能会吓跑所有的 LP。但这的确是我们想尝试的内在想法。激励我们这么做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发现有些领域的技术革新并不够快。比如 IT 业的发展很快,但另外一些领域却困难重重。 我对生物科学领域比较感兴趣,它可以在延续生命、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做更多尝试。因此,我们在 IT 以外的领域做了一些投资,有些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同时,这些投资也极具挑战性,我对其原因有很多思考。我对于投资和商业反复思考的一点是,人们总是会不断地提及科学、技术、创业者等等这些词汇。硅谷人热衷于讨论科学、技术和创业者,但是不太讨论商业策略。对于商业策略,大致上说,有两种商业模式:需要竞争的商业模式,和不需要竞争的商业模式。 需要竞争的企业觉得盈利很艰难,不需要竞争的企业成为了垄断,赚了很多钱。这些垄断型的企业不会宣扬,因为他们不太被重视。如果你想疯狂地与别人竞争,你应该在旧金山开餐馆,竞争将会如丛林争霸一般残忍,但是你永远赚不到钱。相反,如果你有一个垄断型企业,我总是举谷歌的例子,你不会想要跟任何人说,因为你想避免微软在 90 年代末的命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