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摩拜和ofo成为北京市民最新的出行方式。 冬天来了,街上的自行车却多了起来。“最后一公里”的战役硝烟弥漫。 随用随骑,骑完就走,时租费仅为1元左右的共享单车,让安静了许久的资本圈陷入了集体的兴奋,一场有关共享单车的投资军备比赛正式开启。 融资的速度和节奏感透露出资本对迅速结束战斗的决心。根据共享单车领域已经公开的投资信息,短短1年的时间里,已有20多个投资方入局这场战役,既有见证了打车软件从无到有的投资大佬,也有勇敢向前的资本新贵。投资的节奏也格外快,以ofo为例,在2015年12月获得东方弘道和唯猎资本的Pre-A轮投资之后,截至2016年10月10日,不到1年的时间里又完成了5轮融资,最新一轮的投资名单上赫然出现了滴滴出行的身影。摩拜单车的投资对象同样来头不小,继2015年10月30日获得愉悦资本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后,又在2016年的8月至9月两个月内完成了B轮和C轮两轮融资,其C轮投资方为红杉资本中国和高瓴资本,融资额高达1亿美元。 资本的“大嗓门”或许也提前预示着战况的惨烈。“拼车、代驾战场均在90天结束战斗,单车共享也不会例外。在ofo投资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看来,这场刚刚开始不过1年的战斗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年内ofo若能超过摩拜,熊猫合伙人将在国贸裸骑。”面对竞争对手的高调,摩拜单车投资方熊猫资本合伙人毛圣博同样选择高调“应战”。明年7、8月份,共享单车领域基本能分出高下。 每一个角落,都是战场。 小区业主的“抖机灵”挑战着共享单车运营团队的“侦查能力”;公事公办的城管叔叔消耗着共享单车扩张的“速度与激情”;刮风、雾霾、下雨、大雪,天气说变就变,一如用户的新鲜劲儿,说没就没;价格、专利、技术、数据的PK如火如荼,但竞品之间的小动作和资本的大嗓门却更说明这项“1块钱的生意”其实没那么简单。 ■六问共享单车 1 共享单车玩家在PK什么? “资本的加持让技术差距和市场边界越来越模糊” 从共享单车玩家的角度看,这场PK归根到底是市场占有率、用户数据、扩张速度、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的综合较量。根据Fellow data的数据,截至2016年10月,ofo单车目前市场投放量为7万辆,摩拜单车为2万辆,优拜单车预计达到8万辆。 北京晨报记者采访各平台发现,谈到自家品牌,技术优势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从去年6月开始,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先后申请了27件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新型无链式传动装置、一扫即开的智能锁和实时定位防盗系统都透露出浓浓的科技味道。ofo最新发布的升级版ofo3.0也使用了实心胎、三角型把立、可调节座椅、前后双抱刹系统等,在安全性、耐用性、功能性、设计感上全面提升。 但显然,资本的加持会让技术差距和市场边界越来越模糊。“眼下速度决定一切,人才最为关键。”某共享单车内部员工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公司正在快速扩张期,每到一个城市,都需要快速打响品牌效应,与政府进行沟通,推广宣传等,新员工来了一拨又一拨。 2 哪种模式更具想象力? “有桩派”和“无桩派”能否做到殊途同归 目前市场上的共享自行车主要分为以政府公租自行车为代表的“有桩派”和以摩拜、ofo为代表的“无桩派”两大类。 从运营成本的角度看,有桩派在调度管理、人工平衡供需、统一管理方面更具优势,更节省人力成本,但对用户而言,却必须到指定地点取车、还车,增加了一定的使用门槛。但随着政府力量的积极推动,以北京为例,目前城区内的公租自行车停放点已经越来越密集。 由于用户随停随走,无桩派自行车的运维成本势必增加。但从经营思路上来看,无桩派也有细分,主要为以摩拜为代表的“重资产”模式和以ofo为代表的轻资产共享模式。 摩拜单车的思路是,紧密掌握资金,以扩大再生产,注重整体品质,强调技术、质感,走“精英派”路线。ofo完全不同,它的愿景是“用更少的车服务更多的人”。最开始是免费提供给校园师生使用,后来演变成按需收费。除了自营车辆,ofo希望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单车共享给ofo经营,免费获得共享单车的使用权,来盘活存量市场。 3 都有哪些盈利模式? “现在谈盈利有点早了,我们还是个婴儿”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