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是什么使外卖业务的经营如此困难?外卖公司面临一些其他按需服务公司(比如 Uber)不会遇到的特殊挑战。打车是件容易的事情,就是连接司机与乘客;而外卖公司有个额外问题,他们连接的除了送餐人员与顾客,还有厨房。 这额外的一步不仅带来额外的成本,还挤压了利润空间。乘客习惯了在本市范围内支付 30 美元的打车费,但没有人会为个三明治付给 Uber 30 美元的配送费。所以打车费与司机成本是可比的,而外卖却不能根据送餐服务收取相应的价格。
图片来源:CNN Money 这种对于高昂配送费的心理抗拒迫使外卖公司去寻找创意来扩充收入来源。DoorDash 为合作餐厅编辑菜单,以此收取 20% 的隐性溢价——此外还有标准配送费用。(Xu 辩解说,这种做法是为了避免顾客被 DoorDash 上高昂的标价而吓跑。)多数其他公司只是向客户收取固定的配送费(以及向餐厅收取佣金)。更有甚者,会侵占配送人员拿到的小费。 即使采取了以上种种手段,DoorDash 依然没能扭亏为盈。既然如此,为什么投资人们还要冒这个风险呢? 机器人是救星? 如今,按需经济为超过一百万司机提供了就业岗位。在严格意义上,他们并不属于这些公司的 “员工”,开奖,但他们仍然是像 Uber、Lyft、DoorDash 和 Postmates 这些提供按需服务的公司的最大成本中心。但是,如果这些司机都被解雇的话将会怎样? 雇佣了其中大部分的司机的 Uber 正在试图用自动驾驶汽车替代他们。去年,它从卡内基梅隆大学挖了 50 名机器研究人员过去,试图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自动驾驶车队。 如果没有司机,DoorDash(以及其他外卖公司)将比 Uber 获得更多好处:既然他们每一单的利润更低,一支无人驾驶车队将帮助他们有效提升利润空间,并将他们从昂贵的官司中解救出来,还会帮助他们节省另一项巨大的资本开支:招聘。 DoorDash 每新招一名配送员就要花 200 美元以上的费用,据《纽约时报》报道,那些配送员通常只在一家公司工作三到六个月。拿 200 美元乘以 25000 名外卖人员(这还只是一个保守估计),就是每几个月就要花费五百万美元,还只是为了确保 DoorDash 的配送员能够上路。这还不包括 DoorDash 支付给他们的配送费。 随着这些按需服务公司扩大规模,以上成本并没有下降。Lyft 宣称自己每月亏损五千万美元,而 Uber 一个季度就亏损近七亿美元。按照单元成本来计算的话,外卖公司甚至亏损更多。 所以,如果资历更深、利润更高、流量也更大的打车公司都没能实现盈利的话,外卖公司又怎么能期待自己扭亏为盈呢? 渐渐地,貌似这些按需服务公司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取决于无人驾驶的未来。投资人允许这些公司在短期内亏损——疯狂地抢占用户和市场份额——这样一旦机器人到来,这些公司就坐享丰厚回报了。 而这一天越早到来越好。外卖公司已经在各种节约劳力的稀奇古怪的装置上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包括自动的 “塔可无人机(taco copter)” 和“卷饼轰炸机(burritobomber)”,以及能够制作、运送比萨饼的机器人。
然而,无人驾驶的美好未来的实现还有待时日:地面机器人的活动范围受到了严格限制。无人机有着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尚不适宜在城市环境中使用。无人驾驶汽车呢?伊隆 · 马斯克相信两年后我们就能看到半自动驾驶汽车。但完全无人驾驶的能合法上路的汽车呢?宝马预言这项技术至少要到 2021 年才会成熟。 Uber 的 CEO Travis Kalanick 认为,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能合法上路,2030 年才是更加现实的目标。 这并非是说机器人没有在外卖行业的发展道路上发挥重大影响:Forkable 是一家位于旧金山的初创公司,他们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来处理大量订单(从而降低单元配送费)。 《大西洋月刊》最近嘲讽Forkable 夸张的口号 “重新定义午餐”——但也许 Forkable 才是笑到最后的人:这有可能是科技行业内第一项真正盈利的外卖服务。 比起从个人消费者那里接收订单——例如 DoorDash 和 Postmates——Forkable 会一次性就为很多人送去批量的订餐。他们与联合办公空间和写字楼合作(在那里批量订午餐本来就很常见),而他们的自动点单 “午餐机器人” 也为办公室经理省去了众口难调的烦恼。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