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采访,我们想通过短短的 8 天时间,寻找答案:是什么经历塑造了黄大发的性格?是什么动力让他坚持不懈,开凿水渠,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我们沿着灵宝山的悬崖峭壁,跟着大发叔,跟着当地村民,用脚一步步丈量长达近万米的大发渠。又一路向西,翻过老鹰山,穿过螺丝水,走进马家湖沟,徒步跋涉 16 公里,寻访大发渠的源头。 现在看来,这次水源地的寻访,也正是对黄大发精神源头的寻访。 跟在大发叔的身后,面对悬崖,我们常常不敢迈步,他却健步如飞。这是他走了一辈子的路,熟悉上面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我们虽然年轻,却被他远远甩在了后面。但是,一走到视野开阔的地方,他都会停下来,远眺山谷里的村庄。佝偻的背影透出一股倔强。 " 我 82 岁了,在草王坝生活了整整 82 年。" 大发叔指着炊烟袅袅的村庄,绵延的油菜已经开花,正是这个山村最美的季节。每次停留,大发叔至少要看上两三分钟,然后再前行。82 年,对生育他的这块土地,他总觉得看不够。 后来在聊天中,我们才知道,黄大发是孤儿,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四处流浪的他,是吃 " 百家饭 " 长大的。因此,他对村民特别有感情,总想着要报答他们。 现代快报记者与黄大发合影几十年的坚韧、坚持,黄大发没有用语言,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完成了他的 " 报恩 ",兑现了他的诺言。 但是,如果说黄大发的精神动力,仅仅源自个人的 " 报恩 " 情结,显然是片面的。 为了能跟大发叔和当地村民有更多时间接触,我们吃住在村里,天刚蒙蒙亮,就守候在大发叔的家门口,等着他开门,陪着他一起去割猪草、背山芋 …… 沿着大发渠,我们也是逢村必访,只要有人家,我们就走进去,聊聊家常。好客的山里人总是把我们留下来跟他们一起吃饭、喝茶,还有村民会递上他们特有的旱烟,要让我们抽上一口。就是在这种拉家常的过程中,黄大发的形象立体起来,我们需要的答案也更加清晰。 采访中,黄大发强调最多的,就是他党员的身份。说出口的时候,是那么自然随意,直播,没有一点故作姿态在里面。因为,这样的话,他不但说了整整 58 年,也照着做了 58 年,跟他的党龄一样长。 " 我苦出身,没饭吃,村民给我饭吃,党培养了我,我没理由不好好干 !" 黄大发说。 这正是黄大发的精神动力来源,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最真实心声。几十年如一日,黄大发的理想从来没有动摇。 有人说,黄大发是 " 当代愚公 ",也有人说黄大发是 " 年份英雄 ",但在我们眼里,黄大发其实就是一个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普通党员。 他让我们想到了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中的主人公乔安山。雷锋牺牲后,乔安山一辈子都在做好事,都在传承雷锋精神,怀抱着小小的理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永不会停歇。这不也是贵州深山中,黄大发的精神写照吗? 短短的8天采访结束。对于我们来说,这既是一次寻访,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心灵的朝圣。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