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被盗真相
本刊记者/霍思伊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26日总第801期《中国新闻周刊》 3月19日,在北京一个陵寝探秘的微信群里,平常习惯“潜水”的一些文物爱好者们“浮了上来”,猜测和争论一条跟着一条,话题的中心是一对“消失”的烛台。 当天,有人在群里上传了一张照片。照片显示,明思陵石五供变成了“石三供”,其中的一对烛台已不在原位。有人猜测烛台被盗;有人认为被盗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明十三陵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安保严密。一时疑云笼罩,众说纷纭。 3月20日,一位媒体记者去明思陵实地查证,护陵员称石质烛台被拿走修缮。十三陵特区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将于当天下午发布相关情况通报。然而,直到当晚,记者和文物爱好者们也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回复,他们觉得“事情有些不对”。 上述记者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依据他多年文物报道的经验,如果这对烛台只是被拿去修缮,理应及时回应。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吴晓平则对媒体称,烛台本身完好,反而是最外侧的两供风化得厉害,而且烛台重达几百斤,即使修缮,也应是原地修补,而不应消失不见,只留下底座。 4月5日,昌平区政府证实了上述推测。其官方微博“北京昌平”发布消息称:3月20日,区政府得知明十三陵思陵石五供2件烛台被盗后,立即组织公安力量成立专案组,全力以赴开展侦破。 4月8日,北京警方通报称案件告破。该通报称,2017年3月19日11时许,有市民拨打110,反映明十三陵思陵石五供中的两个烛台被盗。北京警方成立了由市刑侦总队、昌平分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案组,开展案件侦破工作。 通过深入调查和走访,专案组确定两烛台被盗的时间应为2016年4月。 2017年4月7日,专案组先后将林某(男,38岁,北京市怀柔区人)、王某(女,32岁,北京市怀柔区人)、冯某(男,40岁,atv,河南省固始县人)等三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并在冯某家中将两个被盗的思陵石烛台起获。 据北京警方披露,上述三人是专门盗窃石刻类田野文物的犯罪团伙。 案发 3月20日下午4时16分。北京市文物局监察执法队调研员王东捷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这组数字。就在这个时刻,北京市文物局宣教中心看到了《法制晚报》题为“崇祯思陵烛台被指‘失踪"的报道。 该报道引述文保志愿者的发现称,明十三陵思陵石五供中的一对蜡扦(烛台)失踪,疑似被盗。该报记者随后赶赴现场,印证了志愿者的说法。而一位现场护陵的工作人员告诉该报记者,这一对烛台“被拿走修缮了”。 王东捷马上打电话给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核实情况,确认了烛台被盗的事实。 他感到很震惊。“我都不敢相信,这么重视,十三陵还能出这个事儿!” 他给国家文物局有关部门打电话汇报情况,对方的第一反应也与他相似:“投入这么多钱,还能出事!” 1961年,十三陵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6月,为了加强对十三陵的管理和文保工作,国家专门成立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作为昌平区(原来的昌平县)政府的正处级派出机构,负责包括十三座帝陵、七座妃子坟、一座太监墓、居庸关长城、银山塔林等重要文保单位的统筹管理工作。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以后,国家对其文保工作的扶持力度再次加大。据了解,201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始设“文物及历史文化保护区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0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支持市属重大文物保护项目,8.5亿元用于支持区县所属文物保护项目。 由于十三陵特区覆盖范围广,直播,管理难度大,相较北京市其他同级别的文保单位,北京市文物局在项目资金的审批上,会对其有所倾斜。 “我们申请的项目资金中,给十三陵是最多的。”王东捷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 被盗的一对烛台,是十三陵思陵碑楼前石五供中的两个。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卫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五供属于宗祠庙宇所用器皿中的常供,一般由香炉、灰筒或宝瓶,以及蜡扦(烛台)组成,具有实用性,多摆放于供桌上。而思陵的石五供不同于其他以实用价值为主的五供,其由石刻而成,主要价值体现在其象征性上。并且,十三陵的石五供大多放在供桌上,而思陵的五供则被置于地面的石台上,体量较大,因而较其他的五供更为珍贵。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