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相信那句话:“发展的问题,终要靠发展来解决。”人民需要你做的,不是“用污染换民生”,而是引导产业升级,让GDP变得绿色而充满科技含量。既然今天,中国是站在西方发达国家治理雾霾的肩膀上解决问题,那么在历史教训面前,就更不应重蹈覆辙,而该集聚一切智慧,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谋福祉”。 法治,还意味着更好的监督。 要彻底治理雾霾,法律不能将环境的未来,全部押在执法者的决心身上。2012年,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引入了公益诉讼制度。今年7月,“全国首起雾霾案”在山东德州宣判:环保组织将当地一家排污企业告上法庭,被告由于超标向大气排放烟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被法院判决赔偿损失2198万余元。 法律通过诉讼亮剑,能让监督长出“牙齿”。这是雾霾重重之中,法治,带给大众的一束光。 法治,也意味着保障你参与和表达的权利。 很多人不了解的是,40年前,日本的雾霾问题同样严峻。二战之后,日本经济复苏的副产品就是严重的大气污染,东京“白昼难见太阳”,城市能见度只有30-50米。而这场“雾霾狙击战”的直接推进者,就是民众和政府双方。民众纷纷在政府及环保组织支持下,针对污染企业发起了一系列公益诉讼,成效显著。“谁污染,谁治理“应该成为社会共识,也应该成为舆论监督的依据,日本雾霾问题由浅入深得到关注、重视与解决,于此密不可分。如今,日本已经是亚洲空气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雾霾最终消散,必是积沙成塔之事。但点滴民意的汇聚,都离不开法治对建议权、诉讼权的一路护航。 连日雾霾中,朋友圈里有人在抱怨,有人在“炫耀”,有人在迁徙,有人在呼吁。大家的选择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地球村里,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即使迁移到了别处,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变,很难确保,哪里就是“永恒的净土”。而很多人对脚下的土地仍恋恋不舍,更因为这里有我们的父母、孩子和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是我们的根。 既然如此,不如一起捍卫好脚下的土地,和它之上的空气。减少汽车排量、致电举报偷排乃至随手关门,都是可以为“减霾”做的小事。驱霾,政府责无旁贷,每个人也都在这个问题上“同呼吸,共命运”。 还记得那句话吗?“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为驱霾,共勉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