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终选的每个人都让我特别佩服,大家在做不一样的事情,哪怕是和我读一个专业的同学也有不一样的愿景(他希望未来成为一名作家,正在写一本书)。大家都太特别了,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这个荣誉。” 相较于其他3名新晋罗德学者,黄钦对牛津大学更为熟悉。他曾赴牛津大学进行政治理论暑期科研,目前已经在牛津大学全奖攻读政治哲学硕士学位,并计划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 “其实我的成长过程完全谈不上顺利,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险。”黄钦在贵州边远山区的一个小镇出生、长大。他告诉澎湃新闻,无论是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还是高中到本科,自己的每步成长蜕变都特别艰难。 在家乡的乡镇学校念完小学后,初中开始黄钦离家求学。因为不适应最初的环境,中间还转了一次校。刚到县城上高中的一段时间也感到心情低落,直到父母来陪读才好起来。 到了大学,他在清华的第一个学期由于不太喜欢高压力的氛围,常跑出校找同学玩。“归其原因,可能是我每一次的跨度都太大了,新的环境带给我极大的冲击。每次我走进一个更好的学校、更大的地方都会感受到自己和同学在学习上的巨大差距,最初会失落,甚至自卑,但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缩小差距之后状态就会好一些。” 从山区走来的他也一直关注社会边缘人群,长期服务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和病患孤儿关爱中心。黄钦说,未来准备回到国内高校做研究、当老师。“一方面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改革路上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建言献策,做到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同时在高校做老师,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有志于服务社会的青年人。” 徐铌徐铌:致力于精神科医学研究 “我看过很多顶尖高校的博士生项目,但唯一给我‘很燃’这种感觉的只有罗德学者计划。” 徐铌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曾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神经生物学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发出新型镇痛药物。他也曾在牛津大学从事基因组编辑和RNA生物学的研究,并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实习,在中国建立了SCORE(注:研究交换常设委员会,j2直播,The Standing Committee On Research Exchange)研究交换项目,希望给中国和国际医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 通过互联网,徐铌还建立了一个名为“总会变好”(It Gets Brighter)的平台,致力于通过公共教育和真实经历分享,消除精神疾病的病耻感,鼓励病人寻求专业帮助。 在不断的历练中,徐铌锻炼出了突出的联结能力。“联结自我的能力,对我自己目标的确定;联结他人的能力,能够和别人之间找到共性,组成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团队;联结资源的能力,尤其是社会工作中联结不同社会资源实现更大的社会影响。 徐铌表示,目前国内精神科医学方面有了更多需求和挑战,与欧美发达国家也还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有大量的临床数据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许多适合外国人或者其他人种的药物对中国人可能效果并不最好。”他希望,学成归来后成为医师、科学家,在做临床医生的同时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为中国精神病医疗现状带来质的改变,真正为中国的医学尽一份力。江熹霖参加上海国际马拉松赛。 江熹霖:学霸也是运动健将 江熹霖是来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大四本科生,成绩常年霸占年级第一。他曾在云南永平支教和广州深圳企业调研;通过选拔前往加州同美国青年华人政治家交流;在波士顿参加学术竞赛。课余,江熹霖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运动健将:三次参加上海市大学生田径锦标赛1500m,分获金、银、铜牌;三次参加400m接力获一金二银,一直是复旦大学的跑步健将。 但在江熹霖看似一帆风顺的“学霸”生涯背后,其实也有过是否从事科研的迷茫与彷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