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学者是很小一部分非常特别的人,他们往往怀着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理想,积极组织和参与公共活动,在牛津积蓄能量、知识和眼界,希望毕业后用自己的行动服务社会、改变世界。”荣获2016年度罗德中国奖学金的四名中国大陆罗德学者之一的黄钦日前告诉澎湃新闻(香港开奖直播),这是他对罗德学者的理解。 此前,在牛津大学全奖攻读政治哲学硕士学位一年多时间里,他曾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热心公益、立志服务公众的罗德学者。 例如“益桥计划”的创始人王赛,作为罗德奖学金获得者,他在牛津大学读公共政策硕士,毕业后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却一直延迟入学至今。王赛目前留在中国做公益,为有志于从事公益事业的青年人提供资金和指导。 另一名得主陈昱璇也表示,自己身边的罗德学者并不怎么担心社会如何看待自己,而是心里装着别人,脚踏实地为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不断探索。“20年后,如果有人提起我还是说罗德学者或清华毕业生,我会觉得人生失败。我希望被记住的是做了让世界和他人生活变得更好的事,那才是成功的。” 11月27日,久负盛名的罗德奖学金刚刚决出了中国大陆地区第二届获奖者。近日,澎湃新闻联系上这4位新晋罗德学者,并作为公众媒体首次采访到他们。 这些年轻人凭什么过人之处最终获得罗德奖学金的青睐?除了优异的学术成绩,活跃于海外交流实习的经历,对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他们也真诚地分享了成长经历中诸多感悟和思考,并由此逐渐清晰地规划出未来的方向。 陈昱璇在湘西。 陈昱璇是个东北姑娘。11月27日中午接到获选罗德奖学金的电话时,她正一个人在上海到怀化的火车上晃着。她要坐一天一夜的火车回到正在下村扶贫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3个月前,她下乡加入创客团队,随后带领当地贫困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过阵子的年货节,我们打算把腊肉和包谷酒做成‘尽欢’篮子,水果和蜂蜜做成‘清欢’篮子,也在想办法把苗绣、苗银推广出去。”陈昱璇说,“现在我们做什么都带着村民,希望他们学会怎么利用自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后即使没有我们,也能摆脱贫困。” 本科时期在卡塔尔参加的一次教育创新峰会对陈昱璇的触动很大,33个成员来自29个不同的国家。成员中有的在巴基斯坦长大,家庭复杂,幼年遭到父母抛弃,也曾经受恐怖分子骚扰,但他们长大后没有成为对社会愤怒的人,而是创立了从事难民教育工作的非营利组织。 “我在同龄人中获得了很大的成长力量。他们的经历让我觉得,所谓的命运不公都是借口。” 本科毕业后,陈昱璇给了自己一个间隔年,去米兰世博会做过志愿者,在联合国人口基金做过实习生,和卡塔尔关注教育创新的朋友在多哈开展教育项目,在清华同研究兴趣相似的教师做过关于创新管理方面的科研,还去孟加拉考察草根公益创新。从这些尝试和实践中,她努力突破自我局限,逐渐明确了自己对公共服务和社会创新方面的兴趣和热情。 遇到湘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精准扶贫项目时,陈昱璇已经拿到了一些国外很好的大学的录取通知。 “我20多岁了,从来没有什么事父母这么反对,也从来没有什么事让我如此纠结,几天几夜做不了决定。”有很多前辈也提醒她农村工作,尤其是扶贫的复杂性,要面临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上的挑战,更是思维模式、处事方式、语言障碍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难题,很容易迷失自己。 陈昱璇告诉澎湃新闻,决定加入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时,家里人都不知道。直到下村的第二个月,妈妈坐了快30个小时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找了过来,atv,看到村民把陈昱璇当作亲孙女一样照顾,感受到淳朴的乡情才开始慢慢认同。 “其实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让大家的日子都能过得更好,让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好。”陈昱璇说,未来也许会成为一名社会企业家,用灵活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上的一些问题。黄钦平时在北京周边的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 黄钦:也曾失落自卑 得知获得奖学金后,黄钦首先感到的是难以置信。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