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仍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约有1000万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这些地区是经过多轮扶植都没有啃下来的“硬骨头”。 他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异地搬迁能否让他们彻底改变命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云南、四川等地进行了采访。 买米步行十小时 “鸟人”路难行 念坪,在傈僳语中是“鸟飞过的垭口”的意思,也就是只有鸟才能飞过的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念坪村有202户人家,通往念坪村将近12公里的路程只能靠步行。山路蜿蜒曲折,最宽的也不足七八十公分,坑坑洼洼全是石头,旁边就是陡坡和悬崖。要到达念坪村的俄夺各村组还要再穿过山石突兀的原始森林,绕过两个山头。经过六个半小时的艰难跋涉之后,记者终于看到了这个坐落在山峰最高处的小村落。 俄夺各小组地处怒江岸边海拔2200米的高山上,是念坪村委会中最高最偏僻的村民小组,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房屋就这样依山而建,一眼望去,几乎没有一块平地。 李三益全家5口挤住在这个光线昏暗的茅草屋里。包谷稀饭和水煮青菜几乎是他们每天不变的一日三餐。家中仅有的十几斤大米,平时根本舍不得吃,因为一斤大米要三块钱,而且买一袋50斤的大米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从古登乡镇的集市上背回来。除了大米,家里所有的日常用品,甚至连四亩地所需要的800斤肥料都要靠53岁的李三益一点一点从山下背上来,这对他来说难度越来越大了。 李三益:背不动了。 由于山高坡陡,这里几乎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此外,地里到处都是石头,可耕地面积少,能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只有玉米。李三益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收获却微乎其微。一亩地只有150斤产量。 为了种好这四亩地,李三益年复一年付出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即便这样,就算收成好的时候,四亩地产的粮食加起来还不够一家人的口粮,更别提拿去卖钱了。李三益和老伴每个月加起来两百多元的低保是这个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山高路艰难 进出贫困村只能弯腰前行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50%的行政村不通客运班车,87.1万个自然村中,有将近40%不通沥青(水泥)路。而和念平村一样受交通条件所限,严重制约发展的,还有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则普乡觉里村。 通往觉里村剩下的11公里,也只能靠步行。记者走过了不足一尺宽的羊肠小道,路面和巨石间的夹缝只有1米左右高,只能弯着腰前行;趟过了湍急的河流,接下来的路程就几乎没有平坦的山路可走了,上山的小道蜿蜒曲折、盘山而上,翻过了的四座大山,可这就是则普乡4个村2069名村民在大山里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在走了4个多小时的山路之后,中午十二点半,记者一行终于到达了觉里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