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有一群加拿大老人来到了成都。 他们被称为“骨灰级大熊猫粉丝”。早在70多年前,他们就曾在成都与一只名叫“潘多拉”的大熊猫生活过,从此对大熊猫念念不忘。 他们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参观了大熊猫,还获得了基地授予的熊猫粉丝荣誉勋章。 基地官方微博甚至发表了一篇文章,向“CS的孩子们和他们的父辈”致敬。 是不是很感人? 但文章底下的评论,完全是另一种画风。 一片痛骂声,大概的意思是:基地竟然向当年为钱而偷猎大熊猫的外国人致敬,简直不可理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要从七十多年前讲起。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有一所华西协合大学校,学校由加拿大、美国和英国教会合办,里面有一所专为外籍教职人员子女开办的“加拿大学校”(Canadian School,简称“CS”),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自称为“CS的孩子”,他们跟随父母来到中国成都,在华西坝学习成长。与孩子们一起生活的,还有一只名为“潘多拉”(Pandora)的大熊猫。 “潘多拉”是怎么来的呢?基地的文章里是这么介绍的: 1938年,华西协合大学生物教授丁克生(Frank Dickinson)的夫人从灌县的大山中带回了一只大熊猫幼仔,出于安全和健康的考虑,丁克生决定让它先在华西坝生活,再适时送往美国。但国外的史料却是完全不同的说法。 一个名为“Vic in China”的摄影作品展览网站,刊登了大量当时的传教士在四川拍下的照片,其中包括了“潘多拉”的珍贵照片。 这个网站是这么介绍“潘多拉”的由来的: 1938年,纽约动物协会(New York Zoological Society )想要在他们的动物园中引进两只熊猫,开奖,就联系了当时在华西协合大学任生物教授的丁克生,丁克生联系了一位猎人(hunter),猎人捕捉到了一只野生大熊猫幼仔,丁克生的夫人进山把它带了出来。2012年,四川在线的一篇报道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华西协合大学收到了纽约动物协会希望得到一只大熊猫幼仔的请求。 也就是说,“潘多拉”根本就是丁克生专门找猎人从大山中捕捉的野生大熊猫幼仔。1938年5月,华西协合大学的化学教授Roy Spooner将“潘多拉”带到美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