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色伍哈家里的平房在2005年建成,泥土房,瓦片是一袋袋从山下背上来的。家里仅有的电器是10年前买的20英寸的电视机,一台900元买来的磨粉机,用来碾碎玉米,做玉米饭。 和每一家村民一样,某色伍哈种了玉米、土豆、花椒、核桃。玉米和土豆是主食,因为难以背下山卖,吃不完的用来喂猪。 养猪,花椒和核桃,是某色伍哈一年的主要收入。某色伍哈今年核桃收了120斤,背到山下了,还没有卖出去。 花椒种了25棵,大的5棵,小的还没结果,50元一斤,今年卖了500元。 他有着朴素的理念,“没读过书,吃了亏,不能让小孩再吃亏”。 很快,孩子们要读初中高中,经济压力将更大,某色伍哈想出去闯闯,觉得年纪大了,汉话又说不好,也只能像过去一样种好地,等孩子们读不起书时再想办法。 10月10日,修建过半的带有护栏的钢结构阶梯。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相对于某色伍哈,21岁的莫色雄体则“活络”得多。 从18岁开始,他就到山西、广东等地干活,做建筑小工,一天能挣100多元。 今年6月,父亲脑痛风严重,他就回到了悬崖村。 他除了跟某色伍哈一起背钢管上山,还抓住了另外的商机,做悬崖村的“导游”。 自悬崖村被报道之后,这个古老村落迎来了不少旅游的人。莫色雄体已经带了15拨人上山,最多的一个团队15人,他把游客带到各个村民家吃饭,他挣带路费,一次200元。 他家里的50斤核桃和30斤花椒都被游客买走了。 莫色雄体琢磨着,以后可以做成产业,买一些小鸡在山上养大,带游客上去吃的就是走地鸡了。村里的烤玉米,土豆可以做成小吃,还可以发展民宿…… 和莫色雄体一样,某色拉博也想着怎么发展旅游,他不会上网,不断地问记者,怎么做公众号,发微博,把悬崖村旅游推介出去。 最近,村里蜂蜜销路让村组长俄的长江有点着急,他拉住记者说,村里有6户人家250斤蜂蜜,不知道卖到哪里去,希望记者帮忙,找到买家,他们可以从山上背下来。 搬迁的风声越传越盛 在悬崖村,除了正在修建的钢梯路,村民们谈论最多的,是悬崖村是否搬迁的问题。 虽然还没有具体的说法,但搬迁的风声却越传越盛。 村支书莫色吉日说,他们多次到政府开会,也了解到村子以后要搬下来了,新村建在河谷地带,老年人和小孩都要搬下来。 昭觉县委宣传部提供给新京报记者的一份《阿土列尔村2016年度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则提及,结合古里大峡谷旅游总体开发和异地移民搬迁村内安置,按照常住户数集中建设安置的思路,打造传统村落,按照每户20万元的标准建设民俗新村,投资概算共2160万元。加上建学校,修栈道,农网改造等项目,将对阿土列尔村561人预计总投资9千多万元扶贫。 村里的文书莫色子日表示,即使将来真搬了,下面的土地紧张,资源有限,年轻人仍然要上山种地。 剥洋葱联系昭觉县委办公室、宣传部,工作人员以不方便透露为由,对于是否有具体的搬迁方案未作回复。 据村民介绍,悬崖村是全县青花椒品质最好的村子,这里的玉米亩产约2500斤,高寒地区亩产往往只有900斤,找不到比这里更好的生产环境了。 记者采访到的多位村民表示愿意搬下来,毕竟这是他们一辈子的向往,不过,前提是山上的土地不能丢弃。 村民莫色雄体憨笑着说:“没有土地我们吃啥子哦?” 同题问答 莫色拉作 13岁四年级 陈心明 14岁四年级 新京报:新修的钢梯爬过吗,跟藤梯有什么区别? 莫色拉作:之前藤梯掉石头,现在不掉石头,更安全。 陈心明:现在变长了,宽了,比以前回家近多了,更安全。 新京报:悬崖村报道后,你觉得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莫色拉作:村里的路修了,学校在修房子,自从爱心人士来了,我自己语言方面好多了。 陈心明:村里那些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被爱心人士照顾好了,开奖,梯子修的更漂亮了,学校在修房子。 新京报:你的理想是什么? 莫色拉作:想当一名老师,走出这座大山,去外面的世界再回来,教这里的孩子也走出大山去看一看。 陈心明:当一名老师,当老师可以帮助山上的孩子,走出这边大山。 新京报:你觉得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莫色拉作:应该是很漂亮很美的吧,我说不出来,就是高楼大厦,车子像小河一样奔流不息。 陈心明:跟支教老师去过成都,房子很高,从底下看房子像一只鸟,海洋馆有很多动物,有鲨鱼。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