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台开奖现场直播 j2开奖直播报码现场
当前位置: 新闻频道 > 要闻 >

wzatv:媒体:中国都市青年为何如此热衷楼市?(2)

时间:2016-10-04 22:30来源:澎湃 作者:手机看新闻 点击:
1950-1970年代, 中国 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这个意识,总体上是比较薄弱的,也因此,这个意识的大规模复兴,乃至超乎常情的膨胀,才构成1980年代开始的社会

  1950-1970年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这个意识,总体上是比较薄弱的,也因此,这个意识的大规模复兴,乃至超乎常情的膨胀,才构成1980年代开始的社会文化的一大巨变。1980年代晚期快速重建的房地产市场,作为中国大陆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各类市场中资金规模最大、起伏也最剧烈的一个,起的作用特别大。

  这不只是说,它以住宅商品化这一触目的巨变,教育无数青年和非青年明白,他们现在可以、也只能到市场里去谋取基本的生存条件;也不只是说,它以住宅价格夹着过山车式波动的一路暴涨,激励无数人形成“进市场就是要赚大钱,无能之辈才赚辛苦钱”的判断。都市青年的“居家”状况清楚地显示,它在培训我们的资本和市场意识上,还有更多别的成功。

  比如说,已经拥有产权房的都市青年中,有极高比例的人继续关注楼市,思忖是否以及如何再次入市。但在我们这个调查的受访者中,这一群体中大约三分之二的人,是只有一套住房的,虽然这是花了巨款买下的,却是生活必需品,并不能像别人的第二套、第三套房那样,可以方便地当作增值的工具投入市场。上一节说了,都市青年对于自用住宅的生活必需品的性质,大多有清楚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群体中仍有这么高比例的人愿意再次进入楼市,他们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信任和乐观相当惊人。

  这不只是一份经济的信任,其对象甚至主要不在商品房,而且指向许多范围更大的因素:政府的利益、制度和法规、城市化的趋势、一般消费者的心理、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大势……正是综合了对这些方面的或自觉或懵懂的积极判断,都市青年才会形成如此热衷楼市的心态,尽管按照狭义的资本市场的通则,他们中的多数人并不具备以房产投入资本博弈的充分条件。

  这自然是上一节所说的第二种“消费理性”的一大显例。不过跟股市相仿,大陆的楼市极富“中国特色”,常常违反一般教科书说的经济定律,到目前为止,都市青年的这份信任,仍然能获得特别是“北上广深”之 类标杆性城市楼市状况不同程度的验证。2010年以来,各地楼市愈益分化,许多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状况,与这份信任的抵牾之处越来越明显,但与此同时,所谓“恐慌性入市”的爆发式蔓延,又从一个反向的角度,给这份信任提供了新的证明。

  这不奇怪。最近30年的社会状况和主流教育,早已养成了民众一种凡事只看“投入-产出”之比、其他基本不问的习性,连谈婚论嫁都常常如此,评估市场走向和经济前景的时候,就更是如此了,只要数据显示价格——放大了说就是GDP继续上涨,就尽可安心憧憬货币的回报:“恐慌性入市”能掀起这么大蜂拥跟进的浪头,这个习性显然功不可没。

  因此,笔者才要特别指出,都市青年的这一份对楼市的信任,实际内含了颇多的“其他”因素。其中极容易被忽视、作用却可能最大的一类,是那些范围远远超出“经济”边界的宏观判断,它们兼有正反两向,既有“正常情况下,经济总是发展的”、“过去是这样,今后也会这样”一类近乎盲目的确信,也有“全球化人民币都靠不住,只有造在稀缺的土地上的房子才是真家伙”这样赤裸裸的阴暗之论。显然,在楼市这间大教室里,经济课同时也是政治课、文化课和历史课,甚至是伦理课。都市青年不但从中领受对市场感觉和投资意愿的激励,更经由这一激励的中介,获得对多方面的远非“经济”一词所能涵盖的重大关系的领悟:过去与未来、政治与文化、功利与伦理、 城市与乡村……甚至不妨说,新的支配性意识形态的全套内容,都在这里开讲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